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
6.未病先防,预防疾病
戳音频,听节目
00::15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本条原文是说,疾病的关键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高明的医生“上工”“上医”“良医”他们不主张治疗已病,却非常重视预防未病,这就如同治理国家一样,不要等到出了动乱再去治理,而是在动乱之前就考虑防备,预防重于治理。所以,假如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动乱之后才去平定,这就好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发生战争之后才去铸造兵器,那就太晚,太迟了!
“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后世多有发挥,其既是养生保健的原则,亦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以下介绍“治未病”的内涵与应用:
1.“治未病”的内涵
《内经》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后世对此多有发挥,目前一般认为“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养生保健的真谛。
首先,“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患病之前采用预防的方法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适用于未病的健康人群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包括祛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生、锻炼身体。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包括环境因素、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自身抗病能力、健康意识、不良生活方式、感情挫折等。增强健康意识,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其次,“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当机体已经处于疾病状态时,要早期诊断,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转变殃及其他未病脏腑或危及生命。《黄帝八十一难经》即《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未病早防为上策,已病早治为中策,以败为戒为下策。因此,东汉史学家荀悦《申鉴杂言》说:“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第三,“瘥后防复”。瘥,指病愈。瘥后防复,是指疾病的“愈后”阶段,此时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状态与正常健康状态尚有差别,与原先疾病状态更有不同,因此要加强生活调摄,巩固治疗,防止疾病复发。如临床上有些病人在感冒痊愈后一段时间内仍有轻度头痛、身体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对此可运用中医四诊之法,给出证候的定位、定性诊断,采用适宜的中医干预方法,以防疾病再次复发。
2.“治未病”的应用
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讲话中指出:“治未病在保持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方面非常重要。”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和“‘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实施方案讨论会”。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医院逐渐成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社会上养生保健、亚健康调理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其所开展的体质与亚健康辨识体检、健康调养咨询,以及传统疗法养生与其亚健康调理等“治未病”服务,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为提高国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体质辨识与不良体质调理,是“治未病”之“未病先防”的主要内容。目前,中医大多按照“体质九分法”来分类,约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九种类型,临床上常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体质相兼出现。
以下介绍气虚质、阳虚质与血瘀质三种常见不良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1)气虚质
辨识:即疲乏派,属元气虚衰、机能不足。以疲乏、气短、汗多,易患感冒,以及病后康复缓慢等为主要特征。
调理:
情志养生:气虚者,多有精神不振。所以要省思少虑,以免损气伤身,影响健康。
起居养生:气虚者,容易疲劳。因此应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止过劳伤气。
饮食养生:应以少量多餐并易于消化食物为主。可常食米粥与怀山药、人参等药食两用物品,药膳如薏苡红枣粥、黄芪母鸡汤等,以补脾益气。少食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耗气的食物。
健身锻炼:气虚者,身体较弱,一般不宜运动过量,防止过汗伤气。应选择活动量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的“吹字功”,或做强壮功、站桩功、保健功等气功。
药物养生:宜常服黄芪、党参、西洋参等补气药物。中成药方面,头晕疲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气虚者宜选用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气短声微、易患感冒、出汗较多等肺气虚宜者选用玉屏风散、贞芪扶正冲剂。
经络养生:选取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其穴位推拿、艾灸、贴敷。
(2)阳虚质
辨识:即怕冷派,属阳气虚衰、机能不足,同时有内寒。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身体虚胖,易患痰饮、身体肿胀、大便泄泻等病证,耐夏不耐冬等为主要特征。
调理:
情志养生:阳虚者常有情绪不佳的表现,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宜多听音乐、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以振奋精神,强健身体。
起居养生:阳虚者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且不耐秋冬。故在严寒的冬季,要“避寒就温”,在春夏之季,要“春夏养阳”,注意培补阳气。另外,夏季不可在室外露宿,睡眠时不要让电扇直吹,空调温度不能太低,同时避免在树荫下、水亭中及过堂风很大的过道久停。居室环境应温暖热烈。
健身锻炼:因“动则生阳”,故阳虚体质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春夏秋冬,坚持不懈,每天要锻炼1~2次。具体项目,如散步、慢跑、球类、游泳、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依体力强弱而定。气功方面,可坚持做强壮功、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
饮食养生:应多食味甘性温、具温阳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鹿肉、狗肉、羊肉、鸡肉等。根据“春夏养阳”的原理,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等药膳,借助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平日可常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韭菜炒核桃仁、良姜炖鸡块、枸杞羊肾粥等药膳温阳散寒。宜少食、少饮寒凉食品,如西瓜、苦瓜、绿豆、绿茶、冷冻饮料等。
药物养生:可选用温阳散寒的方药,常用药物有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淫羊霍、仙茅、肉从蓉、补骨脂、胡桃、杜仲、续断、菟丝子等。中成药方面,畏寒肢冷、夜尿较多、肢体水肿等肾阳虚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全鹿丸;胃腹冷痛、大便稀溏、肢冷疲乏等脾阳虚者可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脾肾两虚者可选用济生肾气丸、脾肾两助丸。
经络养生:选取足少阴肾经、督脉及其穴位推拿、艾灸、贴敷。也可用扶阳罐调理。
(3)血瘀质
辨识:即面斑派,属血行不畅或血行瘀阻。以肤色晦黯、面斑较多、口唇黯淡,易患痛证、易生癥瘕包块等为主要特征。
调理:
情志养生: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起居调摄:血瘀质有血行不畅的特质,而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在起居调摄上,起居作息要规律,保证良好睡眠,尽量不熬夜。要注意动静结合,不可过分安逸。要注意衣着和居室环境温暖舒适,避免寒冷刺激。
健身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和血脉的活动,年轻人可做跑步、登山、游泳、球类运动,中老年人可做太极拳、八段锦、站桩功、长寿功、内养功、各种舞蹈和保健按摩,总以全身各部位都能活动起来,帮助气血运行,解除气滞血瘀为原则。
饮食养生:可常食油菜、洋葱、山楂、桃仁、白芷、玫瑰、当归、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或药食两用物品,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三七蒸鸡、山楂牛肉干、桃花白芷酒、益母草煮鸡蛋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膳亦颇相宜。凡具有寒凉、油腻、涩滞作用,影响血液运行的食物如西瓜、苦瓜、花生、蛋黄、奶酪、乌梅、柿子等,都应忌食或少食。
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化瘀的方药,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五加皮、三七、茺蔚子等,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等。
经络养生:选取足厥阴肝经及背俞穴推拿、艾灸、贴敷。也可用砭术、刮痧、拔罐、全身推拿、芳香调理、音乐调理。
作者简介
邓沂,男,年出生,现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专业学术带头人。全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于己百教授“九五”期间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现代学术理论体系框架下的《黄帝内经》译注
带您领悟《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思想
开售了!!!(听音频)
今日阳气最盛!夏季怎么养生,都在这里了!(最全!!)
2.淳德全道,积精全神
2.淳德全道,积精全神
3.养生保健,求于中和
4.法则天地,合同于道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黄帝内经》养生名言64条,根据内容分为养生法则、因时养生、脏腑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气功养生和病后养生,每条精讲均分四个部分:首先辑录原文,其次配以译文、释义,最后归纳为应用。原文选择,出自《黄帝内经》通行版本,注明篇章出处。译文竭力追求信、达、雅,将深奥的古文用流畅的语体表述出来。释义则紧扣原文本意,阐释疑难之处,疏通原文,便于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原文。其中应用部分用力最勤,作者根据原文内涵,密切结合实际,详述如何将《黄帝内经》经旨运用于养生实践中,并介绍了诸多简便有效的养生方法。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北京治疗白癜风三甲医院白癫风那家三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