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亚健康预防 > 疾病特征 > 预防医学的几大误区以及反思

预防医学的几大误区以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8-7-12 22:46:28   点击数:
前言当年鲁迅对旧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真知灼见与洞穿实质的字眼总能打破幻想,呈现最真实的一面。

以下这篇文章来自一位前辈多年前的撰稿,推荐给大家阅读。

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预防医学的几大误区以及反思公卫工作者

我在疾控工作一年多,离职也有一年多了,经过这两年的思考,错了,只是简单的想想,通过预防医学的现状,以及国家政策投入力度,有了一点反思,再加上最近鼠疫事件,国家/共产党能否再次看到了疾控的重要性?不知道。

最不需要和最需要专业的地方就是预防医学的行业,话虽然难听,但却是中国的现实。

1首先谈一下预防医学的教育

“在医学院里,我们不折不扣属于“后娘养的”,从我们这个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大多数人不会成为白衣天使或者白衣战士,而是进入各级防疫部门,穿上制服,有条件了还可以招摇撞骗混饭局。当年的招生简章煽动我们说,在美国,这是个学完医学专业后才有资格进入的研究生级专业,而我们只需要花五年就能拿到这么一个高级文凭,岂不是捡着个特大的便宜?而且二十一世纪就是预防医学的世纪,我们这一代一定会成为某个级别的弄潮儿。然而水性好的毕竟是少数,人民的眼睛也毕竟雪亮而短浅,填志愿时我们一个个还是首选读临床医学这个毕业后真正能成为大夫的专业,只是因为高三早恋、高考怯场等等主客观原因,才被刷到这个不情愿学的专业。

后来进了学校,又有人来教导我们说这专业有什么不好?防疫站当时是权力部门,就和公安、工商等一样,到时候吃香的喝辣的,工作又轻松,钱也不少拿,用不着值夜班,遭那个罪做医生干吗呀?我们先是沾沾自喜了几天,但很快发现,当你向一个本校女孩子自我介绍说是“卫生系的”,她会立刻用鼻腔传来的声音和你进行对话而让人无地自容。”

预防医学教育开展以来,为我国预防医学行业贡献过许多的人才。但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一位老同志直截了当的说,即使现在有许多的电脑,实际上,他从事这个疾病控制工作三十多年了,工作模式还是三十年前一样,他没多看一本专业书。请注意,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如此,更不要讲内地。

是教育影响了工作模式,还是工作模式主导了预防医学的教育?

学校稀里糊涂教育,工作上稀里糊涂的照老规矩做,三十年未变。

实际上我们的预防医学走了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恰巧是没有很好地结合。下面先讨论这两个方向:

预防医学教育第一个方向,叫学院方向。

教育注重于实验室工作,注重对外国资料翻译的搬运工作,注重重复课题的工作。学院教授称之为“科研”。有科研的成份在内。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数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其实公共卫生的强项就在于统计和流行病学方法学,同样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主要的工作是在于统计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专项领域内的工作。)

预防医学中的流行病学和数里统计学是有发展的学科。并不否认这两们学科方法论的强项,但实际上,流行病学方法和树理统计。社会上(非医学类)予以较多人认可的称呼为:疫病学分析和盖然性分析。但目前在科学认证和定性上,只起到参谋作用。这也是现代疫病学分析和盖然性分析的缺点所在。

我国著名的流行病学方法学苏德隆教授(国家一级教授)就是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水体藻类与肝炎的关系,可惜他突然死后,竟三十年了没有人将其研究推进一个台阶。可怜现在的全国人民还不知道这么多肝炎肝癌的更进一步的原因,还躺在苏教授的思路的老本上继续研究。

目前,曾有司法届的人士咨询某高校一个问题:苯是否会产生对染色体的损害,要求出具报告。可惜高校中竟无一人能出具一份有说服力的报告。法院只能通过科技查新,看是否有人做过的目录来判断因果关系的大前提是否存在。我们的教科书没有写,或写得很模糊,但谁也不敢下个有说服力得结论,哪怕做一个象李昌钰对陈水扁枪伤做的分析报告也行,但没有,为什么?

原因肯定有多样的。对学生而言,少了一次到将预防医学的方法论用之于实践的系统的分析。学院就是学院,苹果是结在树上的,就是不落地。那对学生学到的是什么:纸面的教育。要么是实验室的操作技术,要么是纸面的理论。

对“树上的苹果”,高校的教授是否可以扪心自问:做出来的“苹果”拿到国际上给同行评论,会心虚否。

接着看预防医学教育的第二个方向: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职业健康、学校健康、环境健康、食品卫生与营养健康。

预防医学界又称之为:五大卫生。他们有实验室基础,国外称为“健康相关”(health),国内笼统称为“卫生”(hygiene)。因为我国的词语在丰富的同时又非常贫乏,有一语多义,又有一义多语。难免出现原《桃花岛》的作者描述的戴红袖章的居委老太管卫生的类比于预防医学专业。

就举以往的一个帖子:关于食物中毒的定义探讨来说,就食品的食物中毒的概念而言,专家很多,但学校的教育就没有将定义讲清楚。

(食物中毒定义有错误:“摄入”具体涵义未明确,并未特指“食入”或“吃入”消化道进入人体的食物。“食物”的定义和“食品”是两种概念。食品概念偏重于可计量、可数的状态,表明其为可数物品;食物概念偏重于特定物的概念,表明与其他种类相区别,是不可替代物的概念,食品是可计量物品,种类物,法律上可以替代。因而食物中毒是讲究的证据。因食用食物已被消费,不能恢复原状态,所以法律上推定食物中毒并不一定要看到被“摄入”的食物。但“食品”摄入的概念,食品是种类物,可以替代。属于必须提供同类食品缺陷的证据的。无此证据是不能判定食物中毒的。因为该定义混淆了概念,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命题错误了,再谈怎么“判定或处理”只能致标但不能治本。法庭往往套用“产品质量”来处理食物中毒的问题,而使卫生部门非常被动,首尾不能自圆其说。)

问题还不止这些,在“食品卫生法”食品的定义也有不足,口香糖是食品吗?《食品安全法草案》起草组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了。因而《食品安全法》草案修改了食品的定义。(可上网参阅食品安全法或参阅美国FDA网站)

如此教育,到工作上,是只有跟三十年前的模式一样。是社会问题?教育问题?

再则,国内三十年从来没有人对预防医学的控制疾病模式提过疑问,所以在在这样的框架下,学生只要到CDC或健康管理政府部门,要么做科研或实验,一旦涉及到实践工作只能是模仿操作工,按这模式操作再操作三十年也没问题。这是“七嫂八姑”喜欢CDC的原因。等着下一个“非典”来打破这个“模仿操作工”的模式吧。

再看其他雷打不动的模式。几十年了,是苏联的模式。但是在七十年代末,苏联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原来一贯而下的科研、历史法律上的原则,改变了他们的教科书。非常非常遗憾的是,自从我国学习了苏联模式后,称苏联为“苏修”后,已不大和他们来往,自然对其七十年代末的各门学科的改变未曾注意。

所以,世界上还有两个国家是自上而下的控制疾病模式的国家:中国和朝鲜。非典一来,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控制住,不是CDC的力量啊。在伟大的朝鲜,连非典的影子都给控制住了,事实证明,他们比我们更加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再次重申一个观点:非典的应急成功不是预防医学的成功,而是政府原苏联模式的成功。没有政府规定一把手负责制,哪来全民出动,连居委老太都盯着是广东或北京来的人。)

是什么束缚了预防医学的学生,使他们不相信预防医学的知识,转而相信“社会学”的知识。就是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模式。预防医学教育中的“八股”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如一提及预防传染病的模式,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多年未变的“黄金”定律似的,放在四海皆准,但从来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或提出其他模式。

实际上这一模式是对未知的传染病采用如下的模式。我们是怎样不怕霍乱的,是怎样预防霍乱的。我们都是易感人群,是怎样被保护的。实际上我们没有被保护,我们是控制了传播途径的水,有了抗生素对付霍乱,有了补液的对症治疗。我们心中不慌。

但艾滋病的出现是对上述模式的最大挑战。再深一层探讨:传染源能控制住吗?能合法地控制传染源吗?如古代造麻疯村。现在搞一个艾滋村集中营?。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模式在此非常弱势。。。(因而有何大一的出名:维持传染源者健康的思路开展了鸡尾酒的治疗工作)。以此模式教育学生预防艾滋病,是贻误学生,用于工作,是消极被动;对于社会,是极端的不负责任。这不能不引起再思考一下我们的陈旧原则。

怪社会不重视?把几十年前的教科书翻开一看就会觉得还很有用,是什么?“八股”和“教条”。当律师查看预防医学的教科书(非统计、流行病学)时,很诧异,这就是教科书还是”十万个为什么“健康版,并且还很枯燥。(话有点极端)

因而我们的“卫生”类教科书的教育,为何再没有预防医学巨匠的出现,因为连老太都会洒药水消毒,按照“八股”的思路,老头也会。不就是学生多学了一些杂货症状吗,找个临床学生的说症状,比你背得还好。(有点极端)。是否敢于对几十年的教科书模式,里面的各种命题、原则的模式说为什么?是到了给予重新审视的时候,责任先在于己,再讨论公众社会的责任。

也许会有一天,有人会象讨论中医一样,开展一场关于是否废除“预防医学”的讨论。不用怀疑,因为中医实质就是“预防医学”的前身-“养身保健”。

2目前预防医学实际工作的误区

年12月,清华大学,云南大学在云南大学很不为人知地开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公共卫生的研究。参与者是法学院地教授和部分生物安全专业地专家。该会议对两次非典进行了一次机制总结。尽管没有突破原来地三段论似地预防模式的思维框架。但该会开创性的针对中国公共卫生的状况提出了―――(预防医学)的专业人员的缺乏。提出者竟然是美国的一所法学院学者。当然他提出还是比较委婉的。(参见《中国卫生法立法前沿》)

因而该研讨会的标题上还加了他所在大学的名称(名气不是很响)。成了中美研讨会,其实该大学好像就来他一人。

当非典的风暴拷问预防医学模式的时候,当实践的力量推动着这列沉重的泛滥的火车时,推落的是多少陈年旧货。

洪涛,中国CDC病毒所教授,谁能知其不得以而为之的一面。曾碰到原中国CDC病毒所工作的一位研究生坦言,作为一个国家级院士,对任何一个从已亡(不仅仅是SARS者的肺部标本上,都可以检测到衣原体。是一个最基本得常识。

洪涛院士肯定知晓,为此冒着身败名裂得危险其提出衣原体,乃是当时形势所需。乃不得以为之。(参见前介绍美国的法律原则)。

但这仅是其中原因之一,洪作为原苏联预防医学思维模式得正统被教育者,其原预防医学思维模式让其不顾一切地搏“衣原体是病因”的结论。因而也只有不受此教育得香港的病毒研究者没有此错误思维模式。传统的或叫经典的传染病防治模式:控制(隔离)传染源―――(阻断)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结果香港率先检测到SARS

其后,国家CDC在SARS上均无所建树,先后输给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参见南方周末)直到现在年八月,中国人禽流感病毒由香港测出(参见近期南方周末)

当记者前往中国CDC病毒所采访时,未能入内,知道了潘家园里的一个上了年纪老百姓的口号:毕生的努力就是将(中国CDC)的病毒所赶出潘家园里!

为什么?

年的非典发生的传染源就是号称“传染源”预防控制模式的总部――中国CDC。

深入一层;是由于中国CDC病毒所P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上的一张膜上(未想到更换)的SARS。并不否认,中国CDC病毒所在生物安全制度和机制上的详细。但其所制定的依据思路就是来源于“防护”而没有进行“评估”的思路。其所存在的缺陷必定类似受限于传统模式。

对头痛医头,脚痛治疗脚的模式

假使是这样的预防防护机制,所以潘家园里的居民要以此为斗争宗旨。也可理解深圳某区CDC建造过程中,被居民抗议的现象。

有这么多不是SARS的人也被抓为SARS治疗而现在股骨头坏死,残疾终身。钟南山院士说:估计约有三分之一被误抓,预防医学界的专业人士要好好思考,还在旧思维模式的幕后躲着吗?开放思想、突破旧模式,解救未来被一网“隔离”的非传染病人。用你们的专业让他们甄别开,得到正确治疗,不至于因为旧模式,无辜者因一张大网“发热、呼吸道”,而不小心被强制治疗而致残疾终身。

这张大网现在还张着呢。没办法,因为没有专业人员,只好是这个紧急避险的措施。让所有发热患者一起来承担风险。

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应当拥有诊断权

如《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诊断总则中,“4.6食物中毒的患者,由食品卫生医师以上(含食品卫生医师)诊断确定”。

还有别的借口吗?

疾病监测上,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是说明疾病监测的工具又进了一大步,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只是由笔记录上报,改为由电脑网络上报。

一个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年薪不少于50万。

由国内外几大寿险公司的收入不菲的寿险精算师每年千方百计要看到的,就是CDC人士可以引以自豪的这还是张生命统计疾病表。

但疾病监测方面落后

对预防医学而言,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并没有改变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中国按现在的疾病监测方法,也没有一个统计数字,只是估计数字。数字多少,由卫生部门死亡政策而改变,去年是估计80万,今年减少为60万,原因是今年对监狱、还有志愿体检免费带来的局部样本证据偏差。如作为卫生部负责人,作出对河南、新疆、云南的秘密大幅度监测取样的话,这些数字又将改变。所以,数字的数据正确,并不仅在做的人如何认真上报,而在于政策的使用掌握。就像报纸上而言:“比去年同期上升多少多少等等。”实际上是蒙蒙大众,根本就没有盖然性的分析。(医学上称为:统计学意义)。惟一对CDC数据可以信任,保证有法律鉴定意义的数据是人口死亡统计数据。其余数据均有水分可挤,须查证。

假设预防医学的行业日新业异,就像信息行业发展一样,那老经验的同志是很难有市场。但翻翻预防医学教科书,几十年未变什么新模式、新理论,那人家三十年的经验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专家。就是因为这老同志的一句话,对网上预防医学和艾滋病防治材料收集了解后,发现有了计算机网络,还频繁使用XXX的工作模式的就是号称现代名称CDC的机构。并且,发现了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大潮中,保守预防医学行业的被迫漂流性。

是预防医学的保守选择了放弃幕前吗?

看起来是的。

是预防医学的保守同仁自己选择了放弃,某些时候,在八股模式的影响下,还干扰了正常预防医学的事业。

说起这个观点时,不得不提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的名字:高耀洁。提起她,应该会让一些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或多或少觉得自愧不如,有的地区的,还应该感到惭愧。

高耀洁,年,安南称其为:第一位女性艾滋病预防宣传活动家。其原为临床医师退休后,转行,为预防医学行业工作,就在其为预防医学工作的八年间,我们可敬可爱的、受过传统预防医学八股出来的同仁,给她的支持几乎很少,甚至于设置障碍。(参见“中国艾滋病传播现状与忧思”)。就在高耀洁前往上海医科大学做演讲的之前,就是她的预防医学行业的同仁,给予百般阻扰,差点,她就没能讲上这一课。(参见网上相关和谐新闻)。

为什么?

因为强大的当地的政策和保守的框架的预防医学同仁并不认可高耀洁的关于艾滋病防治的模式。实际上高耀洁将真实的情况说了出来,并直接对预防医学的控制艾滋病的模式产生了疑问,于是乎,她遭遇了我们同仁(掌握权力者)和某些地方政策的百般封杀直到现在她还在自己掏钱做本应该CDC健康教育做的活。于是她成了幕前英雄。我们还是幕后英雄吗?连这个都算不上。

直到现在她快八十岁了,她还是自己掏钱。而我们CDC的同仁帮助过她吗?

当预防医学表态为幕后英雄时,把预防医学应该目前应该做的幕前的事让给了甚至医学知识都不大了解的幕前英雄。







































白癜风初期图片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vemate99.com/jbtz/234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