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刷平板、玩手机,这是大多数孩子的暑期日常。暑假期间,孩子们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增长,户外活动减少,再加上不规律的作息和不健康的用眼习惯,一到开学返校,每个班里总会多出几个“小眼镜”。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日益严重且低龄趋势明显。今年六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报告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近视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因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习近平指示有关方面,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并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落实。习近平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力争到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打赢防控近视攻坚战,预防是关键!今天为大家科普一下这堂近视防控课。
什么是近视?近视是指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
影响近视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或行为因素两部分:
遗传因素:近视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爸爸妈妈都有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小朋友患近视的几率是90%以上;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则孩子患近视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7倍;如果父母有一方近视,则孩子患近视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
环境或行为因素:出生以后的环境和用眼习惯也会影响到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在我国近视发生的构成原因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量的近距离用眼(包括各种手持式电子产品:手机、Pad等,大量的作业及阅读,等等)、缺乏睡眠、缺乏阳光照射及适量运动等,都是诱发近视眼的高危因素。
近视是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主体,约占98%;而学生近视眼中,绝大部分是单纯性近视眼,约占97.8%,病理性近视眼仅占2.2%。单纯性近视眼屈光度数较低,进展缓慢,矫正视力好,青少年时期发病,到发育停止后,近视度也趋于稳定,绝大多数为后天性近视。而单纯性近视眼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还是不良的视觉环境及行为。
单纯性近视的发展阶段单纯性近视形成的两个阶段:
1生理性阶段(假性近视):可逆阶段
远视力下降只是一种现象,问题出在眼肌上,眼球的生物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眼轴尚未异常增长)。
2
生物结构改变阶段(真性近视):不可逆阶段
眼肌的功能性问题已演变成了眼睛生物结构的改变(眼轴已异常增长)。
大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近视一旦产生,难以逆转,如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听之任之,近视度就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而且在10~13岁时增长更快。
近视的征兆近视需要早发现、早干预。家长老师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