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多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里,与新冠肺炎疫情相类似的瘟疫大流行,已经几百次在这片大地上席卷。在防治瘟疫的历史沿袭中,中医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经典中医著作。古人在没有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好防疫的,唯有中医“治未病”理念能给出答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公布的一项预测性调查表明,全世界亚健康人群总的比例已占到75%。所以要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疾病初发处于轻浅阶段或疾病处于先兆萌芽状态实施治疗。时至今日,《内经》“治未病”理论不断得到发掘和补充,实践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于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病人为何越治越多?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文章《病人为何越治越多?》直击当下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窘境:在医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生病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而疾病的发生,几乎都是由亚健康发展而来。这虽然跟如今生活的节奏和环境有关系,但是最核心的,还是人们的观念。
在疾病还没真正发生的时候,哪怕已经出现身体不适的趋势了,仍然因“未病”不够重视,心存侥幸。于是,很多人只好一边喊着“养生”,一边熬着夜。一边要求生活健康,一边又拿身体去硬扛“伤害”。
小病小痛能忍则忍,忍到无法再忍的时候,才会去求医。可是,谁来为失去的健康买单?别硬扛,你要学会“养”古人云:上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未雨绸缪”何为“治未病”?“未病”就是还未发生的病,治未病之“治”,多释为预防和治疗,还有调理,调养。《黄帝内经》中讲到,“在疾病早期或发病时治疗,可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未病防趋势,治在未病之先:我们在还未发现身体不适的时候,要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趋势;
初病防加深,治在发病之初:当我们在刚刚发现疾病的征兆之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需要积极养护,改善病症;
愈后防复发,治在病好之后:如果已经出现健康问题,在通过治疗手段治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加强身体的自愈力,达到平衡稳定,病不复发的目的。
其实治未病,就是让“未病”“初病”“复病”无处遁形。从养护到预防,治未病,养护先行!在当下人们的亚健康问题中,睡眠、腰腹、肩颈、四肢关节等健康问题最为普遍,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年轻人的腰背和颈椎都出了毛病;
很多健康问题都出在睡眠上,当我们开始失眠,睡觉时间越来越短,睡眠质量变差时,于是长期睡眠不足,记忆力变差,脱发掉发、体质就会下降。还有关节、颈椎等问题,当我们在办公室坐久一点,肩颈、腰背就开始僵硬酸痛。殊不知肩周炎、颈椎病正在悄悄来的路上。
上了年纪的父母,因为老寒腿,逛街、上楼成了翻山越岭的痛;
很多女性痛经时,腹部仿佛有一台正在工作的挖掘机……
夏季如何养生情志养生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因此精神调养很关键,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如果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对身体不利。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其实就是夏天调整情绪的一个办法。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应当调整呼吸,使心神安静,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
起居养生
夏天“夜卧早起”,睡得晚,起得又早,不少人在中午的时候会犯困,这时候不要硬撑,小憩一会儿,对心脏有好处,因为午时对应的是心经,让夏天最为疲惫的心好好休息,是一种免费高效的养生。
夏至时节光照强烈,紫外线容易损伤皮肤,因此要格外注意防晒。防晒方法可有防晒霜、遮阳伞、遮阳帽、防紫外线衣服等。夏天的蚊虫致病率也较高,可采用花露水、驱蚊香囊等进行驱蚊,防止感染疾病。
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人体出汗较多,相应的盐分损失也多。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夏至时酷暑难耐,有些人为了贪图一时畅快,大量食用寒凉食物,定会损伤脾胃。若想消解暑热,可食用西瓜、绿豆汤、乌梅汤等,但也不可贪凉而冰镇食之。
运动养生
夏至时应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养阳为主。在运动方式上,宜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运动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避免运动强度过大,运动处所闷热,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不利于养阳。
——谢谢您的转发,让更多的家庭学会养生——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