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压生活下,很多人工作辛苦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出现一些小的不适也提不起重视,能忍则忍,积劳成疾,身体正一点点的变糟糕。尤其是现代女性,很多人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照顾家庭,身体更是苦不堪言。
女人出现以下几个症状,要警惕亚健康1、眼睛干涩无神
长期工作生活压力大,身体得不到及时的休息,疲劳不断累积,造成眼睛无神,发干发涩的症状。不休息造成对眼睛的过度使用,使用眼疲劳得不到及时的缓解。
2、咽喉发炎肿痛
经常性的说话,又不及时的补充水分,说话也是一件十分耗费体力的事情,出现咽喉肿痛、声音沙哑,是身体疲劳的一个信号。人在疲劳的情况下,免疫功能减弱,给了病毒、细菌可趁之机,而咽喉处离外界最近,所以表现出咽喉肿痛、发炎、声音沙哑。
3、头晕目眩
大脑不停的工作就会不断的消耗氧气,需要血液不断的补充,过分劳累,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就会产生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缺氧,长此以往,便会带来疾病。而且一直持续紧张或者兴奋的感觉会给大脑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4、记忆力下降
大脑是我们用来储存信息的集中场所,如果过于劳累,大脑的记忆功能也会减弱甚至罢工,导致我们记不住东西,而且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5、浑身关节痛
这种症状类似于病毒性感冒发烧,如果睡醒之后感觉身上的关节部位有僵硬疼痛的现象,那说明身体在过度劳累之后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长此以往会积劳成疾,造成劳损,到时候追悔莫及。
6、月经紊乱,脸色发白
月经是很能反应女性身体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排出怀孕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月经紊乱,那说明你的身体正面临着问题。长期过度疲劳,会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从而影响月经,造成月经不调。如果长此以往不加以重视,则会引发女性早衰。
7、睡不饱
如果你经常感觉自己睡不醒,睡醒了之后还是想睡,那说明长期的劳累使你的大脑功能出现了紊乱,即使在睡觉的时候脑神经也得不到放松,所以睡了其实相对于没睡。
温馨提示:女人一定要及时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可以随意的支配身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谨防自己提前人老色衰。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要小心秋老虎。
1、吃果不吃瓜
俗话说“秋瓜烂肚”,入秋后就不建议吃西瓜等瓜类,容易损伤脾胃。
秋后正是葡萄、柚子、梨等上市的季节,可以多吃这些水果。
2、吃蜜不吃姜
俗话说“一年之内,秋不吃姜”,入秋后,天气逐渐干燥,吃姜易上火。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
3、切勿贪凉
中医常讲勿贪凉,无论是夏季还是秋季,贪凉容易引起肠胃疾病。
藕
俗话说“女子不可3日无藕”:
01、消除秋乏
莲藕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铁钾,不仅能改善秋乏,并且可以增强体质。
02、润肺止咳
入秋后容易引发咳嗽哮喘,可以用莲藕榨汁喝,能有效预防咳嗽。
藕有白藕和红藕之分,白藕性凉,红藕性温,蒸藕吃对肺气肿、支气管炎患者有益,可以益气扶正、通络。
2、山药
山药被称为秋季“健脾胃第一名”,山药中的黏性蛋白具有润滑、滋润、养胃作用。
山药热量低,代替主食还有减肥降脂的功效。
3、梨
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搭配花椒蒸着吃,还能有助于止咳润肺。
4、石榴
作为水果,石榴的果实酸甜可口,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红石榴中富含矿物质,并具有两大抗氧化成份--红石榴多酚和花青素,可以起到美容肌肤的作用。
5、葡萄
葡萄富含白藜芦醇、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3大强抗氧化物质,有助防衰老、预防癌症。
紫葡萄:“巨峰”、“玫瑰香”,常吃防衰老;
黑葡萄:“黑提”,可有效抗疲劳;
红葡萄:“红提”,预防心血管疾病;
白葡萄:“新疆马奶葡萄”、“无核白葡萄”,适合咳嗽、患呼吸系统疾病及肤色不佳的人。
6、龙眼
入秋后,天气转燥,人也容易烦躁不安,失眠也更严重。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
龙眼多吃容易上火,一次吃最多不要超过5个。
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姜老提醒:立秋到了并不是说明天气真的凉快了。很多人明显感觉到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常会出现咽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干咳少痰等“秋燥”的症状。
这时大暑刚过,人体内还处于一种暑湿的状态,因此很容易出现外感秋燥和内伤暑湿合而为病。
1、马齿苋大蒜水
所以立秋时节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燥兼杂,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可以用大蒜马齿苋水来进行调理。
大蒜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
马齿苋益气、清热解毒,散血、凉血消肿。
马齿苋+大蒜
增强抵抗力
食材:马齿苋一把、大蒜一头
做法:马齿苋洗净切段,大蒜剥皮去根。用清水煲汤,煮至熟烂,蒜成泥状。
如果您有咳嗽,还可以加入甜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如果您有腹泻,可以加入酸石榴皮,具有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的功效。
2、赤小豆百合粥
初秋的时候,适宜喝赤小豆粥,既能清利湿热还能养阴润肺,有助于我们安稳入秋。
配方:大米、赤小豆、百合、茯苓
做法:比例10:1:1:1,混合熬粥。
注意:熬粥的时候最好搭配白米而不是小米。
点阅读原文,左下角点再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