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以寿命长短和机体的活动能力来判定。在对健康状态的判断上,各年代都遵从《黄帝内经》的思想,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体生命活动是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状态这一称谓,但对亚健康的认识则早有论述,《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思想,其后形成中医的未病学理论,涉及亚健康状态。《伤寒杂病论》对少阳病、百合病、脏躁、虚劳等病的论述中,有关病因、病机乃至证候的描述亦类似于亚健康。总之,亚健康和疾病一样,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调整阴阳失衡状态,这是中医治疗亚健康的指导原则。
亚健康的病因病机
1.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察受的一切特征。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包括父母双方赋予孩子的遗传性,也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先天因素是人体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于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对于人体体质的强弱,具有重大影响。先天不足,禀赋羸弱就会对某种疾病具有易感性,就比常人容易患病,更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
2.后天因素
(1)七情内伤
(2)饮食不节
(3)起居无常
(4)劳逸无度
(5)年老体衰
.......
总之,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因多样,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要改变亚健康状态,就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性,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临证做到“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从整体的平衡观出发,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失调恢复正常。无论是传统内服方药治疗,还是针灸、按摩、拔罐、足浴等都是中医干预亚健康的重要方法。
1、中药
中药调护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当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体内的阴阳已经失去平衡,脏腑气血的运行也发生紊乱,虽然还没有到诊断某种疾病的程度,但单纯依靠饮食、运动等方式调节收效较慢时,就可以考虑适当使用一些中药来调理。中药的使用在亚健康干预和疾病的治疗中不尽相同,在强调辨证的基础上,亚健康干预要注意剂量要轻、疗程要短、用药个体化的原则。
中药在实际应用中被制成许多剂型,在亚健康干预中,近年来膏方为一些消费者所钟爱。膏方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用以扶正固本的独特剂型,具有全面调理、服用方便、口感尚佳等特点,特别适用于亚健康者长期服用。
中药的另一种独特产物是药膳,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相搭配,使之既有食物的营养作用,又有药物的治疗作用。针对亚健康人群,可根据各人体质与症状的不同,辨体施膳,若坚持长期服用,可在不知不觉中调理亚健康状态。
2.针灸
针灸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手法,通过刺激经络和腧穴,调节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阴阳平衡,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针刺和灸法各有所长,针刺有补有泄,灸法长于温补。
针刺就是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并采取提、插、捻、转等手法,在得气基础上辅以各种补、泻手法和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治疗,使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起来,达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对于亚健康的针刺选穴,可选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应;欲调理整体机能者,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但需注意的是,针刺也有禁忌,遇过饥、过饱、酒醉、大怒、大惊、劳累过度等情况时,不宜针刺;孕妇及身体虚弱者,也不宜针刺。
灸法就是在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通过温热和药物的渗透力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灸法一般多用艾灸,艾为温辛、阳热之药,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点燃后,热力持久而深入,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一经停止施灸,便无遗留感觉,这是其他物质所不及的。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10~15分钟为宜。一般说来,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3.按摩
按摩是运用手、手指的技巧以及各种器械,在人体一定的经络穴位上,进行推、按、点、拿、拍、搓、捏、揉等动作,通过手法和器械的局部剌激作用,起到疏经活络、松弛肌肉、行气活血等作用,达到预防、健身、抗衰老的目的。
按摩施术手法很多,常用的有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颈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使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研究发现按摩可促使机体解除身心疲劳,调节紊乱,提高免疫力,能安全有效地改善亚健康症状。
4.拔罐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温煦皮毛,畅通经络,调整阴阳,从而达到改善亚健康目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主宰人体一身之阳,主要循行于人体的背部。通过在这两经拔罐,可激发两经的经气以振奋阳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五脏背俞穴的刺激作用,还可达到“从阳引阴”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亚健康呈现的症状不同,且体质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要注意因人制宜,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可采用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药罐法等。如在背部膀胱经腧穴和华佗夹脊穴走罐,可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调动脏腑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增加组织及皮肤的营养,最终实现抵御细菌侵袭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拔罐后3小时之内不宜洗澡,以免寒气由张开的毛孔入体引起不适。
5.足浴
中医学认为“脚为精气之根”。足浴疗法采用药物煎汤,将双足浸泡、洗浴,具有温水足浴、药物外治及足反射区刺激三种作用。温热的药物易从皮肤、腧穴和呼吸道吸收,借助药力和热力,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祛除邪毒的目的。经络学说指出:足,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足部分布着66个穴位,是五脏六腑精气输注、会聚之处。对足进行刺激,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相关部位,可畅通气血,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足浴时水的温热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药物可从皮肤上的汗腺、皮脂腺渗透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所以足浴时水温、药物选择以及按摩手法均很重要。足浴水温多在38~45℃,初次足浴者,水的温度可以低些,并逐渐增加水温,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