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普遍存在,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亚健康也愈加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的评估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推向全人类。亚健康主要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似病而非病的症状特点,却影响着正常的生活质量。笔者尝试从中医养生理论作为出发点来研究亚健康状态,为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谱也与时代俱进的变化。科技的发达使人们对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亚健康则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并严重影响生活的质量。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Berkman提出,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即“第三状态”。而我国学者王育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1],他认为亚健康就是不健康但没有疾病的状态。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任何一方的不足或太过都会对该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特殊阶段,具有双向性、可调性、可控性、可逆转性、动态性的特性,顺则健康,逆则疾病,并且永远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阶段,其变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医疗健康和疾病预防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对其的客观研究和观察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分级及判断标准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规定,因此也阻碍了临床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从而使得治疗延期,治疗效果不佳,基于现代医学技术水平和对亚健康的研究进展,根据具有双向性、可调性、可控性、可逆转性、动态性的特性,应用中医养生理论对亚健康进行研究并探讨治疗预防方案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亚健康的研究现状
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又称“次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表现为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亚健康状态出现的原因很多,例如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污染对机体的损伤,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不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及个性特征都会导致亚健康的发生。亚健康给人体带来许多不适,如失眠健忘、头晕头痛、耳鸣多梦、胸闷气短、面色无华、精神不振、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有的甚至失去正常的社交能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经体格检查通常并不会有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功能性问题。如果这种状态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容易引起心身疾病。除了有不适症状外,亚健康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突遇超强刺激,就可能出现无病先兆猝死、过劳死的现象[2]。
现对亚健康的研究分类主要根据其状态的轻重程度和症状表现进行。殷淑珍[3]将亚健康状态分为2个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和浅临床阶段。武维屏[4]提出亚健康状态有两种情况:特异性疾病的临界状态和非特异性疾病的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自觉会有诸多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某些相关指标的变化,但尚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如血压长期接近临界水平;血糖时常高于正常参考值等。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亚健康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三种状态。躯体亚健康中,根据其主要症状的表现特点,可进一步分为疲劳型亚健康和疼痛型亚健康等。赵瑞芹[5]等指出亚健康状态大体有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以心理症状为主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以人际关系不良为主的人际关系性亚健康状态。董玉整[6]提出亚健康既表现为个体的亚健康,又表现为群体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且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个体的症状分析,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与个人的体质、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自身的修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孙涛等[7]在结合众多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亚健康的“三位一体”分级标准,所谓“三位一体”指的是亚健康的型态、亚健康在临床表现的证候以及患者自身的体质三者结合得出的分级标准。也有学者王国玮等[8]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与亚健康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体质人群中亚健康状态人数的分布存在差异,并指出气郁型体质是形成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表现出免疫失调,文献显示循环中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轻度改变;NK细胞功能损害,T细胞数量发生改变。炎症因子IL-1B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产生疲劳、睡眠紊乱、缺乏活力等行为的异常是其可能的机制[9]。认知情感行为出现问题,CSF患者对疾病本质的认知存在错觉、过度回避躯体运动[10]。近些年中医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亚健康方法较多,疗效明显,且至今未发现值得重视的毒副反应。因此,中医干预亚健康有较大的优势。在治疗方法上多方位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疗效,体现中医“天一地一人”整体思想,通过调养情志,调理起居活动、食疗,理疗调治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进行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
2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历史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形神合一”,“形与神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观念,其主旨在于强调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是中医养生的主要特色。《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可见古人把养生、摄生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11]。《素问·上古天真论》为篇目之首,开篇即云:“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不难看出,古人在这里讲的就是养生之道。直至今天,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原则和方法仍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的养生观点虽寥寥数笔,却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现代养生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此段文字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总纲。
2.1顺应自然
《内经》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王冰注:“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法,取法也[12]。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法于阴阳”就是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这种“顺应天道”的思想是《内经》“天人相应”养生原则的雏形,即人要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而生息[1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可见阴阳法则是一切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能顺应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暑防寒,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然则现代人却不以为然,便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2.2和于术数
生命在于经常而适量的运动,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怀特说:“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镇静剂和安定剂。”研究表明,简单的步行可以活跃思维,健脑益智。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儒家和医家提出过很多种养生之术,就有修道之人张三丰创立二十四式太极拳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医家华佗通过观察动物之后,模仿虎、鹿、猿、熊、鹤(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创建了五禽戏,具有舒展筋骨、畅通经脉的作用。还如外丹、内丹、服气、导引等各种养生之术为后人的健康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2.3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一定的规律,使其符合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阴阳气血受日月星辰、四时八节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使人体存在一定的生命节律,达到阴平阳秘,邪不可犯。一年四季,寒暑往来,阴阳消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披发缓形,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确提出的关于四时起居的原则,这样安排是为了顺应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古老的生活作息方式,恰恰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有益于健康。
饮食习惯有所节制,遵守一定的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道如法,常有天命。”提出饮食需以天然常规食物为主,不可偏味,否则会是食物性味偏中某一脏,从而滋长该脏之气,使之过于亢盛,而循五脏相生相克导致所生之脏也表现出亢盛之象,同时也可乘所克之脏,反侮克己之脏,循环往复,使得机体阴阳失衡,轻者处于亚健康状态,重者外邪侵之,疾病所生使然。
2.4形神合一
第一,和喜怒。古代养生家说:“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14]。智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做驾驭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纵情发作。当要勃然大怒或欢喜若狂之时,可先做点别的事情,以便防止激烈情感的爆发。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情志波动适度并不会致病,但是过激的情志可以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致病,《内经》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第二,宽心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得失而牵肠挂肚。历史上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郁郁寡欢而早夭的事几乎俯拾即是,如汉代的贾谊、三国时的曹植、唐代的李贺等。由此可见,心情的好坏密切关系着生命的进程。第三,重养性。养性即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远大的生活理想形成的精神情绪最稳定,持续的时间最长久,影响的范围最大,可以压倒其他切不良的精神情绪。达尔文受病痛折磨,也曾郁郁寡欢,但由于不知足地追求科学,使他忘却了痛苦,常乐于奋斗之中,据报道[15],美国科学家对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观察,发现心里充满怒气、抑郁怨恨的人体内的一种致炎因子含量明显高出1-2倍。因此,乐观豁达的精神、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中医养生理论下的亚健康分型及病因病机
在中医养生理念指导下,遵循顺应自然总则,通过各种养生之术和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最终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使得机体阴阳平衡,外邪不可干。因此,依据养生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诊疗结构和个体体质特点,笔者尝试将亚健康型态分为:生物紊乱型亚健康、机体功能低下型亚健康、生活习惯不良型亚健康、人格变态型亚健康。
3.1生物紊乱型亚健康
这里所谓的“生物紊乱”指个体在活动运动、休息睡眠方面与自然规律相违而呈现的一类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表现有:失眠、早醒、多梦、困倦、易疲劳、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瞬间起立眼前发黑、头晕、频频打呵欠而无睡意、白昼精神萎靡、晚上精神亢奋、反应迟钝、记忆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手足发凉、五心烦热、耳鸣等。出现此类症状是因为违反自然法则,不顺应四时更替规律导致机体阴阳失衡,长此以往使得阴不入阳,气血亏损不能濡养心神和清窍。中医证属肺脾气虚、阴阳两虚、心脾两虚、脾肾气虚等,常见于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和气虚体质等虚性体质。
3.2机体功能低下型亚健康
此类指个体器官功能较正常不足或异常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有:食欲不振、四肢肌肉僵硬、少气懒言、尿频、尿急、尿无力、听力减退、易衄血、自汗、性功能低下、遗精、白带增多、怕冷、易恐惧、健忘、心悸、皮肤干燥、胸闷、心慌、脱发等。出现这类亚健康症状,是由于长期处于一种“荒废”状态,不进行体育锻炼,脏器萎废不用,机体正气不生,脏气不足,长期如此使得机体功能低下。这类亚健康中医辨证属气虚、脏腑气机不畅、肺胃阴虚所致,一般常见于气虚体质,气郁型体质等。
3.3生活习惯不良型亚健康
指个体由于生活习惯不洁而出现的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有:腹泻、便秘、、大便不爽、大便时干时稀、口臭、大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泛酸、口渴、体胖、痰多、咳痰、咽干、易怒、头晕、头痛、皮疹、听力减退、皮肤瘙痒、腹胀等症状。由于长期不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不节,偏性饮食,从而资助某脏之气或损伤脏气所形成。中医辨属: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胃火亢盛、肝肾不足等,常见体质有:阳性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等。
3.4人格变态型亚健康
指个体在注意力、定向力、感觉感知和情志等方面出现的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恐惧、孤独、自闭、沉默不语、自卑、易怒、易激动、思维混乱、出现幻觉、无故打人毁物、想入非非、欲望过盛等。此类症状在现代社会比较常见,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又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常此积在心中便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发生畸形化,便做出违背伦理道德之事。中医认为是情志不畅,郁久化火,扰乱心神,形神不和所致。
4亚健康防治原则
4.1调养情志
中医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倡导以“恬淡虚无”的境界面对欲望和诱惑;“莫嗔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即调养心神;倡导放松心境,调畅气血,怡情放怀,维护脏腑功能,从而有效地减少亚健康的发生。当以“戒怒”、“慎思”为要的理念,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当遇到严重心理障碍时,积极求助心理医生。这样就可以在无明确病因的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治疗,及时有效地预防亚健康状态,阻止其向疾病转化。情志是在脑神统帅下,五脏功能协调所产生,所以情志病变必先伤及脑神,脑为髓海,主导人体一切生命活动,进一步则又会影响各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代谢,渐之亚健康状态犹生。所以良好的心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修养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的产生与传变。
4.2起居活动调理
每天起居有一定规律,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体活动,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
4.3食疗调理
中医在食疗、药膳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非常值得利用和开发。有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尝新食养”、“节转食养”和“融情食养”,又有纠正体质偏颇的个性化食疗药膳等。
4.4术数调治
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中医特色的传统技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中医运动养生方法,都是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
5讨论
亚健康患者在现代社会已愈来愈多,症证随之越来越复杂,所以着手研究亚健康的分型及诊断依据、评估标准已是大势所趋,所以笔者通过中医养生理论,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研究了亚健康状态,并根据发病原因、个人体质与结合社会现状将其进行了分型和中医诊断,为亚健康的防治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此次的研究发现亚健康的发生与人们的情志、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情志的不稳定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内分泌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道德修养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健康向上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健康的生活,克制欲望,知足,修身养心可以提高生活的信心。其实中医治疗亚健康方法较多,疗效明显,且至今未发现值得重视的毒副反应。因此,中医养生干预亚健康有较大的优势。在预防与治疗方法上多方位综合进行,以提高治疗疗效,体现中医“天-地-人”整体思想,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疾病不可侵犯也。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问题纵横谈[J].解放军健康,(1):6-9.
[2]曹向英.浅谈亚健康的中医防治[J].综述,:8-9.
[3]殷淑珍.亚健康与QT离散度[J].中国全科医学,,2(3):-.
[4]武维屏,边永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41(4):-.
[5]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1):10-13.
[6]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4(9):-.
[7]孙涛,樊新荣.亚健康型态分类研究的探索[J].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
[8]王国玮,高飞,李建,等.例体检者中医体质分类与亚健康相关性研究.:-.
[9]ArnettSV,ClarkIA.Inflammatoryfatigueandsicknessbehaviour-Lessons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hronicfatiguesyndrome.JoumalofAffectiveDisorders,,l41:l30-.
[10]WiborgJF,KnoopH,FrankLE,eta1.Fowardsanevidence-basedtreatmentmodelforcognitivebehavioralinterventionsfocusingonchronicfatiguesyndrome.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72:-.
[11]王庆其,王键,迟华基,等.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7.
[12]王冰,鲁兆麟.黄帝内经素问[M].第1版.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
[13]张玉辉,陈延滨,王欣彬,等.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38(6):53—54.
[14]杨力,孙伟.如何做到“形神合一”[J].生活·健康,:48-50.
[15]袁长津,朱民.浅谈中医养生防衰的理论和方法[J].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
------END------
一个致力于医学的小青年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