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有一片海洋人海和谐促进健康
——浅谈健康海洋与服务人类健康
对地球来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大气的襁褓,风雨的温床,资源的宝藏。对人类来说,海洋是航运的通道,商贸的窗口,经济的依托,食品的保障。只有海洋自身健康,才能有效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也只有人类有效地呵护海洋,才能保障海洋健康。因此,二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当前,几乎全球海洋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微塑料”的困扰。每年,人类在不经意间把上千万吨塑料投入海洋,经过海洋的自然粉碎,变成了微塑料。无论滤食性、草食性、肉食性海洋动物都难逃食用微塑料的厄运,而人类又离不开海洋食品,因此形成了“鱼吃塑料,人吃鱼”的恶性循环。最终是人类自食其果,既破坏了海洋健康,又损害了人类健康。
何为“健康海洋”
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就是“均衡”。斗转星移,各行其道;芸芸众生,各从其类;无不遵循均衡法则,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以植物为例,牡丹花好空入目,枣树花小结实成;玉兰树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却结出了最丑陋的“歪瓜裂枣”;榴莲树开花不过“毫米级”大小,但结出的榴莲果可重达20公斤;螺旋藻属于最低等的单细胞盐藻,但对人类的营养价值比日常水果蔬菜可高出近倍。这就是大自然的“公平”。
再看动物界,不管某种动物多么“优秀”,总有一条致命的“软肋”,也总有可怕的“天敌”;不管某种动物多么“低等”,总有一套生存的“绝招”,也总有一件防身的“武器”。爬行类的海龟行动缓慢,但众多伶牙俐齿的庞然大物都对它束手无策;水母全身没有骨头,甚至会片刻化成一滩水,却几乎没有天敌;海参、海星都是低等的棘皮动物,却蕴含着超出人们想象的“高能”活性物质。这就是大自然的“互补”。
再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始终遵循着均衡法则。地球或自转或公转,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地壳在均衡规律的作用下,一刻也不停地通过各种途径释放积累的应力,由此带来的造山运动,或隆起,或断陷,或挤压,或张裂,不断地形成高山深谷;而以太阳为主体的风化作用,通过日晒雨淋,冰冻水击,风吹沙磨,冲刷淤积,不断地削高填低,使高山变低,深谷变浅。这就是自然界的“循环”。
珠穆朗玛峰号称世界屋脊,但青藏高原除了“高天”,还有“厚土”,就是发育了地球上最厚的地壳。喜马拉雅山下一个深达多公里的地壳呈“反山根”状插入上地幔中。同理,马里亚纳海沟是典型的万丈深渊,但上地幔物质剧烈“上拱”,形成了一条隐藏地下的地幔潜山。因此,不论地壳厚薄,从总体质量上是均衡的。
由此可见,自然界何为健康?就是如何满足均衡法则,越趋近均衡状态,就越接近健康。对一条河流来说,流水的动能与携沙量平衡就是健康,健康的河流就会不冲不淤,河床持久,河岸稳定。但河流仅仅是地球表面一条弯弯的曲线,其动能来源也仅仅是简单的“水位差”。可海洋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庞大的自然系统,海洋的健康自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也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尽管海洋保护国际基金会自年起就发布海洋健康指数,试图从10个方面来评估海洋生产力,动用了近百个全球数据库。但这些指标的争议非常之大,因为主要是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选取的,对广袤的海洋来说,充其量是“九牛一毛”。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对海洋的认知程度非常低,从海洋中选取自然数据难度很大,数据的均匀分布更是短期内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其科学性和客观性也就大打折扣。故很难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标准来界定健康海洋。
由此可见,探讨健康海洋是一个充满创新性的命题。但不管指标千变万化,大自然给出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今天的海洋是否接近均衡状态。可海洋是否均衡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判断的复杂问题,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不管对地球的成因如何理解,“火成论”也好,“水成论”也罢,都不可否认海水对地球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海洋的均衡,既受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自身作用,也受到太阳、月亮,甚至其他星球的影响,是地壳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综合反映。第四纪以来,又增加了人类对海洋的影响。所以说,海洋的均衡只能是一种理论概念,永远也不会达到真正的均衡态。因此,健康海洋也只能是一个理论目标。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大,海洋健康指数肯定会连年下降,但它能从另一个侧面唤醒人们朝着均衡的方向不断发展,也就是朝着健康海洋的目标不断努力。
健康海洋的内涵
国人自古推崇“经国济世”,实际上“经国”充其量只能“济国”。因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面积加起来都不及海洋的一半,所以只有经略海洋,才能真正“济世”。
海洋是地球的命脉,海洋在全球范围内调控生态、滋养生命、影响经济、孕育文明。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没有海洋健康,就没有人类的繁荣。今天海洋无偿赠予我们的,正是关乎明天人类存亡的无价之宝。
我们习惯认为,海洋之博大浩渺,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目前,世界上超过52%的海洋渔业资源已消耗殆尽;全球75%的珊瑚礁正在遭受威胁。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已逼近临界点,一些大型掠食性鱼类种群数量已骤减70%以上,一些物种可能将在几十年内彻底灭绝。白色污染更加触目惊心,全球每年至少有万吨塑料制品被丢弃到海洋中,相当于平均每秒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倒入海中。科学家预测,到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将超过鱼类。特别需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