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亚健康预防 > 临床表现 > 综合篇三伏天钟对不同年龄段,男女老少

综合篇三伏天钟对不同年龄段,男女老少

发布时间:2018-3-17 17:55:35   点击数:

喜欢我们点击右上角传成传梅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心静自然凉。

2、起居调养

  避暑是总的原则,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夏日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3、饮食调养

  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特别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差,如果过食肥甘厚腻之物,易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薏苡仁、红豆、麦仁、时令蔬菜瓜果、百合等,均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4、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

  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沐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等多种疾病。

5、防治“疰夏”

  疰(zhù)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

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服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

注重“三伏天”中医治未病干预

1、夏季膏方

  《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云:“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说明人之真气,也就是基本的精微物质,一年四季需要调养,每个季节有所侧重。此生彼长,是自然界的规律,天人合一,同此理解,一年四季,人体的补养也会有这样的作用。夏令进补,则人体气血旺盛。

  《内经》还提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可以包括冬病夏治的各种手段,同样也可以体现在膏方的进补,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人体的各种病理变化一年四季可以存在,机体出现的虚损、功能紊乱在冬令通过进补调整,那么在其他季节也可以调整,夏季也一样。

  我们发现冬令进补的作用持续一般半年左右,有些人反映到了下半年,膏方的作用显现不出来了,机体又感到力不从心,一些慢性病又难以控制,所以,有必要在夏天重新接受一次“接补”,以使一年四季都处在健康状态。

2、夏季体质调养

  不同体质人群在“三伏天”的表现和症状都不同。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等人群尤为难受,通过饮食、起居调理不能改善不适症状,医院进行夏季的体质调理。和冬季养生调理不同,尤其注重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益气生津

  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这是因为夏天气候炎热,汗出过多,而耗气伤津,对于老人、体质虚弱之人尤应如此。

  原则二:健脾和胃

  一是暑湿之气盛,而湿邪困脾,易阻碍脾胃之阳气;二是夏季人们吃寒凉食品多,而寒凉伤胃;三是夏天喝水多,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原则三:冬病夏治

  中医养生学家发现,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以好转。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肩周炎、慢性腹泻、反复感冒、类风湿关节炎等疗效果最显著。

3、冬病夏治主要方法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的寒湿祛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见的三伏贴,还有三伏天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和体质的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冬病夏治”治疗疾病涉及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腰痛等。

总的来说,在“三伏天”要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还要结合自己不同的体质科学地度过烦恼的“三伏天”。

古为今用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提出“纳凉”概念,“大暑赏荷”、“浸伏”等都是积极的避暑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丘处机他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三伏天饮食也有讲究。古人主张,夏天饮食中应偏向酸辛。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示,夏天饮食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即《孙真人卫生歌》中所谓“夏月增辛减却苦”。古人还认为三伏天不宜多食太冷之物。孙思邈在《摄生枕中方》里解释,有人到秋天容易生病,“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来源: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这么多内容,记得住吗,一下记不住就收藏起来吧,给亲朋好友也转发都看看吧!长按识别下面







































白癜风权威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vemate99.com/jbbx/158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