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有病求治,不若未病先防。中医学自古就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论》)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的“治未病”思想,受到历代医家推崇。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尤其由于健康理念和疾病谱的变化,“治未病”思想在今天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有关研究“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内涵、学术价值、临床应用等的现代文献众多。兹就“治未病”有关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1既属“未病”,何谈其“治”?既为“已病”,为何“不治”?正确理解“未病”而“治”、“已病”而“不治”,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治”。查诸字典,其字义与中医学有联系者,如整治、治理、修养、较量、征服、研究、治疗等。由此而不难看出,中医典籍中所用的“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治”,是指对疾病的诊治;广义的“治”,包括预防、摄生、保健、调理、治疗、康复等多重涵义。“治未病”的“治”,显然是广义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亦指先进的医学理念)不能只满足于精通对已病的治疗(“不治已病”),而更应通晓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未病”)。2“治未病”思想早在《内经》就已明确提出,为何今天更加受到重视?“治未病”思想自《内经》明确提出后,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论述代有发挥。如《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指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告诫我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民间亦有将只知有病治病,不知无病防病者,讽喻为“曲突徙薪无功劳,焦头烂额桌上宾。”“治未病”思想今天更受重视,自有它的原因所在。健康观念的改变应是首要原因。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比较贫穷、贫乏的情况下,人们只将躯体的疾病视作疾病,而今天完整的健康理念将精神情志的不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等均视作不健康、不健全的疾病现象。而这些现象同样应该被列入医学予以干预的范畴。疾病谱的改变也是其重要原因。由于现代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的改变及群体平均寿命的延长等因素,使非感染性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障碍疾病、老年性功能衰退疾病等,越来越成为危及民众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疾病。而这些疾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往往难以治愈,因此更能突显防重于治的意义。强调“治未病”在医疗经济学方面亦有突出意义。有病治病的沉重的医疗费用,即便是发达国家或富有家庭也常不堪承受。我们国家如能展现一幅政府-社区-家庭-个人多层次、全方位的养生保健画卷,民众的健康水平将大为提高,社会的和谐状态将大为提升,医疗卫生的承重负担也将因此而大为减轻。3“治未病”是有层次的,其医学层次怎么理解?“治未病”的层次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有分两个层次者,如有关中医教材将其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有分为三个层次者,如有学者提出,未病先防、调摄养生为第一层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为第二层次;既病辨治,防其传变为第三层次。更有专家提出六个层次,治未病应贯穿于的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笔者以为,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提出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最为简洁、明了、实用。4对于“病”中西医有不同理解,如何正确看待中西医“未病”与“已病”的不同概念?现代医学往往将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等的改变,视作疾病的客观指标,亦将症状明显而缺乏相应的阳性体征或实验室指标改变者称之为亚健康。而亚健康状态的人,若求治于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总能给予某一辨证结果,如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心神失养、卫表不固、肝肾不足等等。也就是说,这类病人西医未将其纳入疾病范畴,而中医将其视作有疾之人。反之,也有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结果异常,而缺乏临床表现者,西医认定其“已病”,而中医因其无症可辨而认为其“未病”。对于“未病”“已病”的概念,中西医虽有不同理解,但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思想,不只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更作为一个现实问题、临床问题,均必须加以重视。5所谓“未病”,与今天所说的“亚健康”的异同何在?亚健康是一个范围广范、种类繁多、表现复杂、界限相对模糊的集合。但“亚健康”状态仅仅是中医“未病”“欲病”过程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它是病前的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一段区间,不能概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如不能概括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也就是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针对的不仅仅是“亚健康”状态,而是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具有更广泛的、超越时空意义的医学理念。(秋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