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没有“亚健康”这一名词,但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唐代孙思邈更明确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意思是说: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医生要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生病之时,注重未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即现代人所说的亚健康;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才求医问诊,则疾病已形成,救治不一定有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命质量也已下降,没有希望恢复到健康的状态,尚有长寿,而饱受病魔折磨的痛苦。
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今之造成身体出现"第三状态"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失衡古人云: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素不宁心,不仅会引起睡眠不良,甚至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营养不全现代人饮食往往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体重要的营养素缺乏和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
3、噪音、郁闷科技发展、工业进步、车辆增多、人口增加,使很多居住在城市的人群生存空间狭小,倍受噪音干扰,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黄帝内经》有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
如今许多人已悄然戴上了“亚健康”这顶帽子,尤其是现代白领90%处于亚健康状态,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遭受身心的折磨。过度用脑,加班,不合理的饮食,无法充分的睡眠都让白领明显感到自己的身体“日薄西山”。亚健康成为了一种无法时尚的“时尚”。
当然,现代的白领们学会了对自己更多的关爱,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瑜珈、健身大行其道,成为了人们改善,甚至解决亚健康的一种时尚潮流。从专家看来,仅依靠体育锻炼是并不足够的。均衡的膳食,适量的睡眠,愉悦的心情都成为了改善亚健康的有效途径。
当我们常常感觉到自己情绪躁动,在工作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无缘无故地紧张时,希望大家考虑自查一下心理健康的问题,因为这些特征都是心理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目前研究虽较为深进,但因其表现多种多样,目前临床诊治标准还欠全面和系统。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及中年期各种因素的影响,亚健康状态,较男性为突出、普遍。专家通过多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在以下30个项目中有6项者,即可初步认定处于亚健康状态。这30个项目是: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孤独自卑,忧郁苦闷;留意力分散,思考肤浅;轻易激动,无事自烦;记忆减退,熟人忘名;爱好变淡,欲望骤减;懒于交往,情绪低落;易感乏力,眼易倦怠;精力下降,动作迟缓;头昏脑胀,不易复原;久站头昏眼花眼花;肢体酥软,力不从心;体重减轻,体虚力弱;不易进眠,多梦易醒;晨不愿起,昼常瞌睡;局部麻痹,手脚易冷;掌腋多汗,舌燥口干;自感低烧,夜有盗汗;腰酸背痛,此起彼伏;舌生白苔,口臭自生;口舌溃疡,反复发生;味觉不灵,食欲不振;发酸嗳气,消化不良;便稀便秘,腹部饱胀;易患感冒,唇起疱疹;鼻塞流涕,咽喉疼痛;憋气气急,呼吸紧迫;胸痛胸闷,心区压感;心悸心慌,心律不整;耳鸣耳背,易晕车船。
那么,如何消除心理亚健康状态?有关专家给出了建议。
第一、要能重视自己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不要逃避或推诿,向自己提出改变现状的要求;
第二、在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妥协,采用自勉、鼓励、警醒等积极自我暗示方法促使自己往采取有效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第三、努力培养心理和养生保健习惯,经常反观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对待他人和事物的积极情感,在行为过程中体会愉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