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朱毅,医学博士,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主治医师
亚健康状态是指既不完全健康,又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少应包括三个层次:
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3)社会适应健康。
根据这一定义,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滥,约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体会有许多不适的症状,如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楚,眼睛疲劳,耳鸣鼻塞,咽喉异物感,睡眠不良,心悸气短,手足麻木,胸闷不适,颈肩僵硬,心烦意乱等。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否则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人于~年跟师上海市名中医陈汉平教授,陈教授认为,亚健康是人体活力、反应力或社会适应力衰退的表现,从中医学视角考察,亚健康有证可辨,有病因病机可究,乃阴阳失调所致,因而也有相应的治则和治法干预的。而针灸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陈教授指出,针灸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其最基本的作用是调节,通过调整人体失衡的功能而治疗疾病。刺灸穴位可在体内诱发类药性的过程,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又不会干扰正常的人体功能,所以对于干预亚健康、纠正身心失调,是针灸的优势所在,它在调节功能这一环节上,发挥着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作用。基于以上观点,陈教授把针灸称作为“绿色膏方”。
古代医家对针灸保健养生提出过很多经验。
《素问·水热穴论》篇云:“冬取井荥,春不鼽杻。”
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冬季取井穴、荥穴的意义在于能助阳,使阴阳得以和协。冬令应肾,冬令取井、荥可使肾气充盛,五脏平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春季应肝,肾水不足则肝失濡养,因乙癸同源,冬取井荥,补肾实补肝也。太阳主一身之表,乃卫气行于诸阳经之始,少阴主藏于里,是卫气行于诸阴经之始,冬取井荥能助藏太阳、少阴经脉之气,使卫气所行之道滑利,卫气固密则风邪不得伤于脉络,所以以冬取井荥而在春季防治外感。
《难经·七十难》云:“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致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际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这里提出了按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刺法来提高正气的方法:春夏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故针刺时应先深刺至筋骨部,得气后再引持阴气到达阳分皮肤部;秋冬阴气有余而阳气不足,应先浅刺得气后再引持阳气深达筋骨部,这样使营卫和调,阴平阳秘,邪气不得入侵。
《素问·刺法论》云:“心者···可刺手少阴之原···凡刺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提出针刺五脏的原穴,不仅可治疗五脏的疾病,同时也可预防疾病。
《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张仲景提出用针灸起到未病早防,已病早截的观点。
古人还善于利用艾灸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足三里)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保健意识很强,他们大多认为生病了应尽早就医,而尽早就医的目的是可以用非药物疗法来治愈疾患。他们多有如此意识:如果能不服药而获效是最好的方法,但如果疾病发展了则必须服药,处在轻微阶段则可通过物理疗法截断其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用担心服药的副作用。
药物的调节功能所需的信息是通过进入人体内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提供的,陈汉平教授认为,针灸作为一种感知性刺激,其诱发的信息必定有一个外周到中枢的过程,并借此实施调节。
(上图为朱毅医生所拍)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病前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如果用针灸这样一种非药物疗法来调节人体自身的功能、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潜力来纠正亚健康状态至健康状态,这是一种绿色、安全、无毒副作用、环保的方法,能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针灸防治亚健康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和良方。
参考文献:
针灸之道——陈汉平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年11月第1版ISBN-7---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