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
国际医学界提出了一个医学新概念
亚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
学者们将人体最佳健康状态称为第一状态
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疾病
同时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状态
称为第二状态
既非健康状态,也非疾病状态
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指临床中尚未发现器质性改变,但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主观上感到身体有许多不适。临床观察表明,亚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逆转的,通过自身调解和客观干预,完全可以转向健康,反之,也可能向疾病转化。
1易被亚健康侵袭的人群
据资料显示,容易被“亚健康”侵袭的人群和分布是有一定特点的。
1
地域分布
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某疗养院调查了来院疗养的企业家,其中80%处于亚健康状态。普查中发现,北京不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居全国首位,亚健康人群占全市人口比例也居榜首,为75.31%,而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
2
年龄层次
亚健康发生的几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统计学研究表明,25~40岁人群中有60%处于亚健康状态,40岁人群中亚健康者高达78%。近些年来,亚健康人群正逐渐年轻化,已明显危及30岁以下的年轻人。
3
职业性质
亚健康多发人群为知识分子,以科研技术人员、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演艺人员,以及出租车司机为多。由于持续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此类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上升。
4
消费支出
亚健康人群中多数人重视生活消费而忽视保健消费,在吃喝、娱乐中缺乏健康意识和保健观念。
5
生活方式
亚健康人群多数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以车代步、夫妻分居、家庭不和、睡眠不足、过度劳累、久坐不动、吸烟酗酒、饥饿减肥、压抑情绪、极度紧张等。
2易导致亚健康的五大诱发因素
虽然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未发现其明确病因。目前认为亚健康与以下五大诱发因素相关:
1
社会因素
社会竞争趋于激烈,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住房交通拥挤,情感交流减少,人际关系淡漠,引起情绪波动、身体疲惫、情感障碍。
2
心理因素
亚健康与心理失衡密切相关,与性格亦有一定联系。据统计,亚健康人群中伴抑郁者占40%~47%、伴焦虑者占32%,并且A型性格(好强、急躁、紧张)、C型性格(内向、少语、压抑)者多见亚健康。
3
生物因素
如病毒、细菌感染学说,内分泌失调学说,代谢异常学说,免疫功能异常学说等,均与亚健康有关。
4
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是亚健康的重要原因:吸烟可引发肺癌,还引起大脑皮质兴奋抑制失调并直接损害脑细胞;酗酒损害肝功能;膳食不平衡、久坐少动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黏血症。
5
环境污染因素
空气、水源污染,噪声,电磁辐射致头痛、眩晕、恶心、耳鸣、失眠、抑郁、记忆力减退,还可引起血压异常、脑功能障碍、白内障,对女性还可造成流产、不孕。
6
其他因素
(1)老化因素。并非所有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但老年人确实更容易陷入亚健康状态。随着机体的老化,体力和精力等下降,精神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降低。许多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被社会抛弃、遗忘的孤独感,易出现情感饥饿和社会不适应。
(2)网络因素。网络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尤其沉迷网络之中的人,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导致身心俱疲。
3亚健康的多种表现1
躯体不适
全身疲乏无力,自感身体虚弱,步伐沉重,头晕、头痛,腰酸背痛,四肢肌肉酸痛。
2
睡眠障碍
失眠,多梦,想睡睡不着,睡着睡不深,睡深睡不久,睡久不安,经常做噩梦。
3
功能下降
免疫功能下降,性功能低下,男性往往出现阳痿,女性表现为性冷漠、性恐惧等。
4
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感觉忽冷忽热,常出汗,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厌食,腹泻,便秘等。
5
心理异常
表现为精神不愉快、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紧张、恐惧、嫉妒、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及反应迟钝等。
6
人际关系不协调
适应社会环境和复杂自然环境的能力变差,工作能力明显降低、承受能力低。
当然,上述临床表现,不一定在一个人身上全部体现出来。
提高生存质量,远离亚健康
5提高生存质量,远离亚健康1
坚守健康的生活方式
劳逸结合,不常熬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充足睡眠,坚持午休;三餐按时,细嚼慢咽;热量适中,合理营养;开窗通风,户外活动;衣着舒适,常洗常换;情绪稳定,遇事不急;家庭和睦,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和谐相处;绝不吸烟,更不酗酒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如过度疲劳,不吃早餐,口味过重,食糖过多,暴饮暴食,食盐过量,常吃肥肉,不吃粗粮,乱吃补品,偏食过食,晚餐过饱,饮水不足,久开空调,生活懒散,蒙头睡觉,睡姿不佳,心胸狭窄、压抑情绪,久看电视,缺乏运动,沉迷网络,吸毒嫖娼等。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在透支健康,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3
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主动维护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得出:人体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4
构建健康的家庭、社会、自然环境
除应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外,还应投入足够精力和时间构建健康的家庭、社会、自然环境。
国外推行一种构建和谐家庭环境的方式值得提倡。
一是健身:要求家庭成员每天进行锻炼不少于30分钟,如散步、打球、跑步、健身操、跳绳等。
二是和谐:为使家庭和谐、心情愉快,可组织家庭成员郊游及定期举行家庭聚会等。日常生活中,相互多交流,还可共同动手准备晚餐等。
三是营养:指合理营养、科学膳食,达到营养丰富,既有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又有中等量的蛋白质和适量的脂肪。
5
生活目标实际
结合个人和家庭的实际状况看待事物,不高攀、不自卑,保持良好心态,尽最大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知足和乐观的心态是保障睡眠良好、心理平衡、情绪稳定的有效方法,是维护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转、预防疾病、远离亚健康的有效措施。
亚健康状态不仅使人生活质量下降,更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寿命。为此,应在精力上、时间上为健康多投入,要维护健康,不要透支健康。
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以上内容整理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助您走健康之路》(第二版)。
选购更多书籍可进入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天猫旗舰店或京东旗舰店
钱信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