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疗法”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起源于秦汉,创新于现代,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特定穴位的温热刺激,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促进血脉运行,疏通经络,以达到清宣肺气、健脾益肾、止咳平喘、鼓舞阳气、增强免疫力的作用,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为了能巩固夏日“三伏灸”敷贴的效果,控制疾病的发作,应在本年二十四节气及三九天继续“二十四节气灸”和“三九贴”治疗,达到春夏秋冬四季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壹
三伏灸治疗方法
在医生的指导和操作下,将外敷药膏贴于相应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0.5-2小时,若中途有明显不适感应立即取掉(往年有做过者可根据既往反应适当调整贴药时间),连续3年为1疗程,疗程到以后继续治疗可巩固疗效。
贰
三伏灸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如对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各种慢性咳嗽、体虚易感冒等有良好治疗效果。
2.骨性关节炎,如对膝骨性关节炎(俗称老寒腿)效果显著,对其它慢性肌肉关节疼痛、慢性腰痛、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也有良好效果。
3.消化系统疾病,如对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等有良好治疗效果。
4.儿科疾病,体质虚弱、抵抗力降低的患儿,可见消化不良、厌食、易感冒、哮喘、鼻炎等。
5.妇科疾病,如对慢性盆腔炎、宫寒、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畏寒等有较良好的治疗效果。
6.手脚发凉、畏寒怕冷等虚性疾病等。
7.亚健康状态(体质虚弱、免疫力低者)。
叁
三伏灸治疗后反应
贴药后皮肤可能出现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一类患者灸后贴药穴位皮肤可能出现水泡,此是正常药物良性反应,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此时,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另一类患者灸后皮肤微红或无明显反应,并非无效,请患者继续以后的疗程治疗。另外,部分患者行三伏贴敷治疗后,可能留下瘢痕,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肆
禁忌症
孕妇、恶性肿瘤患者、强过敏体质者和发烧等热症、阴虚火旺体质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皮肤过敏患者及1岁以下幼儿不适宜。
伍
注意事项
1.每次贴药成人持续约2-4小时,小儿减到约1小时。2.如在贴药过程中,局部灼热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家长应定时观察儿童天灸处皮肤情况,如有发红或起泡应立即取下。敷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可外涂皮肤软膏以减缓不适症状。如发生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返回我科处理。3.有出血倾向者、月经量多者不宜贴药(正常月经量除外)。天灸当天有发热者不宜贴药。哺乳期可以贴药。4.贴药三天内忌食海鲜、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虾、鸭、鹅、花生、韭菜、芋头等易致敏食物。5.贴药时尽量穿宽松衣服,女士避免穿连衣裙、连体衣和紧身衣裤。
陸
日期星期伏前7月6日星期一入伏7月16日星期六中伏7月26日星期一加强伏8月5日星期三末伏8月15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