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关于武昌鱼名气的来历,多数人可能是因为这首“水调歌头·游泳”。当年伟人从长沙来武汉,横渡万里长江,品尝武昌鱼,然后就有了这首大气磅礴的词,武昌鱼也因为这首词被世人广泛得知。
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唤作武昌鱼的这种团头舫(湖北人习惯称为鳊鱼)并不是出产于现在的武汉武昌,而是紧邻武昌的鄂州。
因为古武昌是现在的鄂州,而现在的武昌以前唤作江夏。
武昌鱼
中国的鱼很多,但,武昌鱼绝对是一条有故事的鱼,而且不是那种神话传说,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是真实存在于文人骚客的诗词古赋之中。
北周庚信诗:“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奉和就丰殿下言志》十首之一)。唐代岑参诗:“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送费子归武昌》)。宋代苏轼诗:“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宋代范成大诗:“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鄂州南楼诗》)。元代马祖常诗:“携幼归来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鱼”(《送宋显示夫南归》)。明代何景明诗:“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送卫进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锡还将其诗句题刻于壁间:“莫道武昌鱼好食,乾坤难了此生愁”;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鱼,曾将其住所命名为“食鱼斋”。
但这些均不及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伟人佳句一出,武昌鱼立即世人尽知。
鄂州武昌门
武昌鱼,俗称团头鳊、缩项鲂。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鄂城西南有个六十万亩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丰鱼美。它的通江处为樊口。这里水势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武昌县志》)。唐代元结有歌曰:“樊口欲东流,大江欲北来,樊口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约勾。漫欲作渔人,终焉得所水。”歌中所说的:“回中鱼”,即是武昌鱼。由此可知,武昌鱼喜欢生活在回流之中。
鄂州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
公元年4月,孙权把东吴的都城迁到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修筑武昌城。在武昌经营了8年的孙权,觉得建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年4月在武昌正式即帝位,定国号“大吴”,改年号“黄龙”。但是在武昌设都时间不长,当年9月,孙权就迁都建业,派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城,武昌作为吴国陪都。
当时的建业就是现在南京,也称为石头城。
年9月,孙权的孙子孙皓,将都城从建业再次迁回武昌。建都城自然要大兴土木,人们劳役繁重,苦不堪言。吴国的官僚地主更是不愿意远离家乡,一齐反对,当时吴国左丞相陆凯为了让孙皓还都建业,就给他上疏劝谏,其中巧妙引用了一段“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在重重压力下,迁都武昌仅仅一年多,年12月,孙皓只得又还都建业。
鄂州江滨公园
以上的文字引用资料较多。下面结合自己的观察用大白话介绍一下。当年孙皓要迁都来武昌,就是现在的鄂州。于是大兴土木,并从建业强制移民来武昌,那些在建业生活得好好的土豪地主当然不乐意背井离乡,又不敢多说,主要是也没地方说去,于是民间就开始流传移民的抱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就是宁可死也不想来武昌,宁可在建业过苦日子,也不愿意到武昌来好吃好喝。迁了一年多,又回去了,白白折腾了一番。
鄂州市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古铜镜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原产地,素有“百湖之市”、“鱼米之乡”等称号。称号较多,其它比较虚的就不写上来了。
鄂州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跟有些县城一样,但却是地级市。地理上处于武汉和黄石之间,常不被人了解。但其实在全省来说,鄂州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美,经济发展在全省前列,但房价一直控制很成功。现在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航空物流纽。
吴王城遗址
因为时代久远,现在的鄂州已经看不到当年的痕迹。只有在市文化体育局门口立有一块”吴王城“的石碑。
据说以前的濠塘就是吴王城的护城河(一个城市当中的死水塘),此言不知真假,请懂行的大哥帮忙指正一下。只是后来濠塘也填了,建了小区。
鄂州三面向原来有个地下商场(人防工程),里面有一幅壁画,正是画的当年的吴王城,应该还原度较高,我每次经过都会看一看。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鄂州在江南,有长江之险,可谓军事重地。鄂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发达,湖泊河流众多,水产丰富。所以当年孙权选择这里建都一定是有道理的。
梁子湖在鄂州东南角,很多人都认为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湖,其实梁子湖才是全省第一大湖。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把梁子湖来了个一分为二,硬生生隔出来一个牛山湖。年为了调蓄洪水,又把大堤给炸了,两湖又合在一起。隔有隔的道理,炸有炸的道理,这事就不繁述了,跟孙皓还都一样,反正就是折腾。
这里说到梁子湖,是因为武昌鱼生活在这里,梁子湖和长江之间水系是相通的,中间有一条河,叫”长港“,约有45公里水路,一直通到樊口入江口。我就出生在长港边上,小的时候,长港水产品很丰富的,而且都是纯野生。现在市场上的鳜鱼不过是1-2之间,以前长港就有四五斤的鳜鱼。几十斤的大鱼也是有的。只是后来各种电鱼、迷魂阵、拦河大网,各种断子绝孙捕鱼法多了,生态被严重破坏。后来这些不让搞了,生态有一些恢复,但要想回到从前不大可能了,因为大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主要是长江),修复起来太难。
鄂州江滨公园
樊口是孙权当年的练兵场,樊口入江口外,有两道沙洲,正好挡住长港,平时在江面练兵,随时可以把战船藏于长港河道之中,战时能出其不意从长港杀出来。如果有兴趣,登上西山顶,在望江楼上可以观赏到沙洲和樊口入江口。
武昌鱼在产卵繁殖的季节,会逆流而上,从梁子湖经45公里水路,洄游到长江口产孵繁衍。只有强壮的鱼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艰苦的跋涉。所以正宗的鱼都是有14根肋刺(有说13根半),这种鱼更强壮,更能完成繁衍的使命。只不过后来入江口和梁子湖都修了大闸,武昌鱼的洄游路径被堵死了。我不知道武昌鱼是改变了繁衍路径,还是现在的武昌鱼只有养殖的了。所谓正不正宗也谈不上了。
其实呢,身为鄂州人,我并不太吃武昌鱼,无论是红烧还是清蒸。就是因为刺太多,且都是毛刺,吃起来很费劲。如果是腌制倒也还好,能解决毛刺太多的问题。只不过鄂州人貌似很少腌制武昌鱼,多以青草或鲤鱼来制作腊鱼。
鄂州的西山是当年吴王的避暑山庄,有吴王的试剑石和洗剑池(这种事听听故事就好),现在也建设成了开放式公园。以前爬爬西山还觉得是座山,有点小累。现在一看,不过是个土包子,海拔以前说是米,后来又有说法是米。可不就是个土包子么。
西山有古灵泉寺,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常坐船过江找寺里的和尚下棋,于是就有了东坡饼。现在宣传是必须以灵泉寺的泉水和面,然后怎么怎么用油炸出来。而民间传说的是:下棋到半晌,东坡饿了,庙内无可充饥,方丈便用中午吃剩下的面条,置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可口,于是称这种做法为东坡饼。
世事大多如此,传说的美丽往往不敌现实的残酷。所以要尽量少相信那些美好的传说,回到现实中,生活也会更实际一些。
江之对面,就是黄州,当年东坡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除了文字,还留下了东坡肉(是东坡做的猪肉,不是东坡自己的肉)。
不过,经考证,赤壁大战发生的地方在蒲圻(现已改名为赤壁市),所以湖北就有了两个赤壁,一个是文赤壁,一个是武赤壁。其实东坡当年也是知道的,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看他用的是“人道是”,就是听人说的,可能并不是真的。
提到苏东坡了就说说东坡肉,好在美食也是旅游的内容之一。东坡肉的传说是来自杭州,传说中说是百姓送礼,东坡吃不完,又担心百姓家里没肉过年,就想了个办法,叫人把猪肉切方块,加上调料焖熟,回赠给百姓,这是东坡肉由来的说法之一。这个传说是宋神宗熙宁十年,也就是年的时候的事。
但是那时候还不能叫苏东坡,只能叫苏轼。因为东坡这个称号是去苏轼去了黄州以后才有的。而且这种故事,你不觉得挺假的吗?
元丰三年,也就是公元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了,也就是鄂州的江对面,自己开荒种地,从此号称东坡居士。这个时候才有东坡一说。
其实,我们的苏大文学家,当时吃猪肉真的是因为穷,因为猪肉便宜啊。有诗为证: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见没,黄州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食,有钱人都不吃。看看现在马路对面北辰超市40多、50多块钱一斤的猪肉,好羡慕当年的黄州人民啊,至少吃肉便宜,还没人抢购。
有钱的不愿意吃,那他们吃的啥呢,牛肉肯定不行,那是生产力,有法律风险。羊肉又不是南方的主产,我不知道他们吃的啥肉。
不过东坡先生是个吃货是肯定无疑的,贫者不解煮,是说穷人不知道怎么烹制猪肉,东坡先生掌握了一套做猪肉的方法,这就是东坡肉,其实是类似红烧肉,小火炖到烂熟,我猜测最大的可能就是把猪肉放瓦罐里,用火煨个烂熟,如果水多点,就成肉汤了,好吃不好吃不知道,但解馋啊。那个年代就别提调料了,我不信有啥乱七八糟的调料。
观音阁
观音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这个值得看看。江面之上,一巨礁屹立江心,势如盘龙,亦称为龙蟠矶。观音阁始建于宋,元代重建,明清亦多次重修,为道家建筑。我印象里90年代曾被水淹垮塌过一次,后重修。
万里长江,上至巴蜀,下至吴淞,只有鄂州观音阁雄踞矶头,挺立江中,中流砥柱,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绝非浪得虚名。
观音阁
备注:本文有五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