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采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人体组织、脏腑经络的协调完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关系,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观。中医对疾病的发生,不但从自然界去寻找致病根源,更重要的是从机体内部去寻找致病根源,以说明病理变化,从而对生命、疾病和健康的内部联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它认为病邪侵犯人体,首先破坏阴阳的平衡,使阴阳失调而发病,但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无亚健康之名,从亚健康的临床表现来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为病机的各种慢性症状,属于中医“早衰”、“虚损”(又称虚劳)以及“治未病”等范畴。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这在中医学中称为“治未病”。根据《内经》“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唐代孙思邈提出“欲病”之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对未病、欲病、已病这三个阶段分析得非常透彻,而且在治疗原则上也非常明确。这与现在所说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个阶段非常相似。亚健康相当于“欲病之病”,它既可以发展成疾病,也可以恢复健康。“治未病”思想现代已有了新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未病及其已病防传变,愈后防复发等方面。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论、方法论,区别于现代医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
一些病人的感觉症状,西医在无病因学、病理学等证据的情况下,无法将其纳入西医的疾病谱,但中医却可将其纳入自己的疾病谱。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及其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医学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用多种方法作出纠治,使其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中医学注重病理状态,也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由此看出,“治未病”比亚健康的概念还要超前;“治未病”就是健康状态下要懂得未雨绸缪,“亚健康”一般指尽管用仪器检查正常,但实际上已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点。应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预防亚健康。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排内毒、通经络,祛湿寒,平衡阴阳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发生发展。避免人体出现临界状态。
中医养生的理论方法,分布于古代儒、释、道、医等诸子百家文库中,不仅与医疗保健有关,还与家庭、伦理、教育等社会学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当代,涉及到了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知识与手段的有机综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遵行养生之术,首先是强调天人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也。”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达到身心健康。主张“因时之序”,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使人体始终处于健康、有序、与自然界相平衡的状态。
其次,强调静以养神。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和长寿。其中,养神又为首务,神明则形安。即通过静神修性增进身体健康。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很多都源于情志因素,调养心神很有必要。
第三,强调调和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指出了阴阳乃天人合一的根本,阴阳调和乃生命健康的最高准则。
第四,强调饮食调养。《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说明饮食合理搭配对身体健康具有基础性作用。《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饮食基本准则。注重调养脾胃,顾护后天之本,强化气血生化之源。现在,人们多暴饮暴食,高血脂、高尿酸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出现问题后再寻求养生保健的方法远不如防患于未然。
第五,强调保精护肾。精是气、形、神的基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藏于肾,形成肾中精气。保护肾精的关键在于节欲,做到房事有节,不妄作劳,从而使肾精充盈,气足神旺。
可以说,中医养生不仅让健康人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让亚健康和已病之人走在疾病发展的前面,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