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亚健康预防 > 疾病预防 >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的含义

发布时间:2018-7-3 4:38:03   点击数:

“治未病”的含义与作用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诸多篇章都不断地强调“治未病”理念,多次论及“治未病”实践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明确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治未病-基本含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1.1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1.2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2既病防变:指已经发病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地发展和恶化。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在诊治疾病时,仅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深处,终止其发展,传变.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3瘥后防复:指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疾病初愈,虽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愈,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整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在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治未病”与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相吻合: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针对机体、环境和社会致病因素的预防;第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亦称康复治疗,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未病先防-传染性疾病控制在感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生前,遗传疾病控制在受孕前。已病早治-疾病发生后,重视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既病防变-重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从单纯重视疾病后期诊治到重视疾病的全过程。瘥后防复—强调人们逐步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治未病”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干预的健康观,是传统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慢性病管理、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段,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也谈中医“治未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智敏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但许多人并不清楚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有人望文生义,有滥用药物“治未病”乃至养生的倾向,因此有必要梳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为其“正名”。古人所说的“治未病”是特有所指的,并不是教人无病服药以强身防病。这源于他们对“疾”和“病”的认识。《说文解字》认为“疾”是指小病;而“病”特指那些危重的疾病。早期“治未病”的含义是治“疾”防“病”。即早治小病,预防大病,目的是及早治疗,防微杜渐。《黄帝内经》也强调:“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病情加重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想起打井,该上战场了才想起要铸造兵器一样,那是来不及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清晰地描述了蔡桓公病情从“疾”向“病”的发展过程。扁鹊先言“君有疾在腠理”,后言“君之病在肌肤,君子病在肠胃”,亦即由“疾”转“病”,由浅入深,先期要“治已疾而未病”。最后,蔡桓公“病”重而入骨髓,扁鹊自知“病”已难治而遁逃。《抱朴子》:“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是对“治未病”的准确解读。“是药三分毒”,“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服用任何药物,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因为“虽甘草、人参之类,误用皆是毒药”。可见中医“治未病”,不是指投药于无疾之人而预防,深层次的意思是告诫人们:未染疾不可滥用药!当然,中医有“人有所苦谓之病”的疾病观。但是,因劳累导致的身体疲惫,因心情不畅导致情绪不好,或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百无聊赖等,现代医学检查可能未见异常,但都可称为“苦”。中医临床每天要面对各种以“苦”为主诉的患者,此时西医理化检查可能未发现异常,在中医看来是有“疾”或者有“病”,当然需要诊治甚至服药。古人在瘟疫流行时也服药预防,这和“治未病”有相近之处,可以看作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法,虽有提高人体正气之意,但重点还是针对特定的“传染源”。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发挥,是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完善与发展,这还是定位在疾病层面。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医精髓,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调经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调经散

处方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没药(别研)、琥珀(别研)、赤芍药,各一两;细辛(去苗)、麝香(别研),各半两。

炮制上捣为细末,入研药匀。

功能主治治产后败血乘虚停积于五脏,循经流入于四肢,留滞日深,腐败如水,渐致身体面目浮肿。

又治因产,败血上干于心不受触,致心烦躁,卧起不安,如见鬼神,言语颠倒,并宜服之。

大抵产后虚浮,医人不识,便作水气治之。凡治水气,多以导水药,极是虚人。夫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谓重虚,往往因致枉夭。但服此药,血行肿消既愈。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温酒入生姜汁少许调匀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产育宝庆集》卷上:调经散

处方没药(另研)琥珀(另研)桂心赤芍药当归各9克细辛麝香(另研)各4.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主产后瘀血留滞经络,四肢面目浮肿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生姜汁、温酒各少许,调匀服。

摘录《产育宝庆集》卷上

《银海精微》卷下:调经散

处方香附米当归尾各30克大黄15克(蒸)黄芩60克黄连生地黄赤芍药川芎羌活栀子薄荷木贼苏木红花甘草各30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主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血逆行于上,目睛红色,或乌睛上起如胬肉者。

用法用量每次10~18克,水煎服。

摘录《银海精微》卷下

《普济方》卷三三四:调经散

处方赤石脂1两,破故纸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妇人经脉过多。

用法用量每服2钱,粥饮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三四

《产有宝庆集》卷上:调经散别名小调经散、小调经汤

处方没药(另研)半钱,琥珀(另研)半钱,桂心半钱,赤芍药半钱,当归半钱,细辛半钱,麝香(另研)半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产后四肢浮肿。因产后败血停积于五脏,循经流入于四肢,留淫日深,腐败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肿。产后败血上干于心,心不受触,致心烦躁,卧起不安,如见鬼神,言语颠倒。

用法用量小调经散(《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小调经汤(《医统》卷八十五)。本方加炙甘草,名“调经汤”(见《妇科玉尺》),又名“调经饮”(见《医级》)。

摘录《产有宝庆集》卷上

《普济方》卷三三二:调经散

处方当归1两(酒浸),川芎半两,红花3钱,斑蝥(去翅足)2钱,水蛭2钱(炒),虻虫2钱(去翅足),红娘子1钱(去翅足),牡丹皮半两,赤芍药半两,白芷3钱,蓬术2钱,桂3钱,白姜2钱,生地黄2钱,干漆2钱,川牛膝2钱。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行血气。主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如小便癃闭不通,用甘草汤解。

摘录《普济方》卷三三二

《银海精微》卷下:调经散

处方乌药、附米、陈皮、川芎、当归、茯苓、防风、荆芥、升麻、干葛、血竭、紫薇花、红花。

功能主治室女月水停久,倒行逆上冲眼者。

用法用量二香不过火,煎出药后,将此2味香磨,与药同服。若经脉月流不断,或因气胀冲眼,眼珠肿痛,翳膜不退,服天麻退翳散。

血不通,加苏木;气不顺,加木香、沉香。

摘录《银海精微》卷下

《奇效良方》卷五十六:调经散

处方川芎1钱半,当归1钱半,芍药1钱半,黄耆1钱半,青皮1钱,乌药1钱,陈皮1钱,熟地黄1钱,乳香(另研)1钱,茴香1钱。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疏利后,用此药调理。

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松崖医径》卷下:调经散

处方当归1钱半,川芎5分,桂心5分,甘草5分,熟地黄1钱,白芍药1钱,香附子1钱,莪术1钱,苏木1钱,木通8分,红花3分,桃仁20个(去皮尖,研细)。

制法上细切。

功能主治月经过期不行。

用法用量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松崖医径》卷下

《松崖医径》卷下:调经散

处方当归身1钱半,生地黄1钱,条芩1钱,香附子1钱,白芍药8分,黄连(姜汁炒)8分,川芎5分,阿胶珠5分,艾叶5分,甘草5分,黄柏5分,知母5分。

制法上细切。

功能主治经先期而来。

用法用量用水2盏,煎1盏,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松崖医径》卷下

《女科旨要》卷四:调经散

处方三棱1两,小茴1两,白芍1两,香附1两,泽泻1两,当归1两,苏叶5钱,红花5钱,青皮5钱,生地5钱,枳壳1两,丹皮1两。

功能主治妇人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先用煎服,分4贴;后为末,每服3钱,酒下。6-7服见效。

若要温经,加人参、阿胶、麦冬各3钱。

摘录《女科旨要》卷四

《普济方》卷三三六引《便产须知》:调经散

处方吴茱萸1两半(去目、闭口,沸汤洗通3次),半夏1两(汤泡7次),当归1两(去芦,酒洗),人参1两半,麦门冬1两半(去皮),白芍药(京南者)1两,川芎(色如腊者)1两,牡丹皮1两,厚朴(去皮,不见火)1两,阿胶(蚌粉炒如珠子)1两,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月候不调,或在月前,或在月后,或多或少,或逾月不至,或一月两来,不孕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三六引《便产须知》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







































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哪里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vemate99.com/jbyf/197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