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其在中医学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所谓“治未病”,强调的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也是中医治则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在于强调摄生、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主;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及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思想的首要基本原则,是指在未患病之前采用预防的方法从而避免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未病”有两个含义,一是健康状态;二是亚健康状态,疾病潜伏,但尚未发生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三是卫外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正是围绕这一重要的中医理论思想,加之现代生活中大部分人非时作息、不适运动、嗜食肥甘厚腻、药物滥用等不能“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导致阳不归根,耗伤阳气。因此,必须使用“扶阳派”的特色中医诊疗技术,如:附子膏方、扶阳大灸疗法、扶阳附子饼灸法、祛湿扶阳三伏贴。《扁鹊心书》就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硫磺代替)第二,附子第三”。结合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采取如下“扶阳”措施:全身阳气较弱可选用扶阳大灸疗法,阳气不足而局部阴寒较甚可选用局部使用附子饼灸法,阳气不足为辅而寒湿较甚选用祛湿扶阳三伏贴,附子为主药膏方可适用于一切阳虚寒凝患者。
《黄帝内经》里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未病先防”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做到“阴平阳密”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早起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少疾病对机体的伤害。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医院治未病科开展的
“扶阳派”特色中医诊疗技术
扶阳附子饼灸法
扶阳大灸疗法
附子膏方祛湿扶阳三伏贴图/文:黄子倚
编辑:周洁
审核:段必科
腾冲医院
关怀无“微”不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