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根据这个健康的权威定义,亚健康就是不健康,但又区别于西医针对疾病的定义。与此相对应,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西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临床上存在着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其概念很宽泛,我们对亚健康的定义采取西医学对疾病定义的方法进行描述,实质上采用的是排除法。
在中医学上,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平衡。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阴阳双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亚健康的发生是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引起“阴阳失调、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发生的原因多见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
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亚健康虽属现代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古代就有体现。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西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指西医学所言“病”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不能达到西医疾病诊断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愈后调摄,防其复发。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是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
2、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
3、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以上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前可分别被诊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3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无疾病是对“未病”最直观的理解,从《黄帝内经》开始人们就注意到无疾病时“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没有疾病并不意味着以后也没有疾病,只有通过养生保健,如顺应四时、调畅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等才能保持这种状态,此谓“治未病”。对此中医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听说上古时代的人能够健康活到一百岁,就请教岐伯其原因何在。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才能够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延年益寿,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并进一步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没有疾病的人如果不遵守养生之道,也会很快出现疾病或衰老,不能享尽天年。同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无疾病,除了躯体无疾病外,还包括精神方面也要健康。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上古天真论》让人们“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调畅情志,淡泊名利,保持心情愉快。
对于“未病”是无疾病状态的认识,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家也多有论述。西汉《淮南子·卷十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地真》中指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云:“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害灾害亦无由作。”这里的“无病之病”“无患之患”均属于“未病”之没有疾病状态,但已不是健康状态了。
“亚健康”与“未病”的关系
一、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未病学研究范畴
未病思想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中医未病学来源于中医传统理论,近年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亚健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在新的健康概念和医学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不论是中医提出的未病学还是西医提出的亚健康,均是人们对疾病的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的转变,是人们对健康追求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了更加积极的预防医学观。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古代“上工治未病”的防病思想,属于未病学的研究范畴。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学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内涵接近,使中医未病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泛。
二、中医未病学对于亚健康的研究与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一)理论指导作用
未病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理论丰富,“上工治未病”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均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而建立的独特理论。亚健康的理论基础也是从整体出发,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在亚健康形成中的作用。对于临床常见的亚健康状态,用现代手段无法解释,用中医辨证思维可以发现其病因病机,并可以中医“治未病”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应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中医辨证施治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这种从整体上调理为主,强调人是一个整体,注重精神调养的整体思维治疗模式对亚健康的研究和干预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例如,亚健康状态常见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烦躁不安、抑郁易怒等情志变化,微观检测可以无异常。未病学则可借助望、闻、闷、切,以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传统方法对偏离健康的信息进行搜集与分析,判断是肝气郁结还是气机郁滞,然后以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予以治疗,以恢复常态,达到“阴平阳秘”。
(二)实践指导作用
未病四态的辨识是以中医诊法与辨证理论为基础的,对亚健康状态的判断要借助未病学的一些思想和中医辨证的方法,做出不同亚健康中医证候类型诊断,以指导临床干预。在干预方法上,未病学的“未病”与西医学的治病有本质的差异,中医不是针对病因的治疗,而是擅长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理,除了治疗器质性病变,对功能性和心因性病变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亚健康多处于有或即将有功能性和心因性改变,故用“治未病”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医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等治疗干预法则;方药上有理气活血、滋阴温阳等,并针对不同反应状态,建立起相应的方药理论,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使之恢复正常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也不例外,干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二是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纠正亚健康状态,使机体重新恢复常态(以平为期)。例如,素体虚弱易于感冒、慢性咽部不适、情绪低落等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加以调理和保养,临床可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
三、亚健康的研究可丰富和发展中医未病学
特定的历史时期势必催生出特定的新生事物,亚健康就是当代医学萌发的新生事物中的一朵奇葩。亚健康概念的提出,虽然刚短短十几年,但已被人们广泛重视与接受。学术界对亚健康的研究越来越活跃,从CNKI上可以查到的相关学术论文已达多篇,其中年一年就有余篇,年有余篇;对亚健康的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白癜风医院石家庄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