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医院联合《健康报》社、《学生健康报》共同主办的中国中小学生慢病防控医教协同行动计划启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实现慢病防治关口前移,从儿童时期开始监测和干预是根本策略。医疗卫生机构应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教育部门应努力创造促进儿童健康的学校环境,两者强强联合,共同遏制中小学生肥胖及慢病趋增的势头。
有机结合,被动变主动
随着肥胖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在儿童中流行,儿童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骨密度低等发病率不断攀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年~年,我国7岁~18岁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6%增长到19.4%;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从年的7.1%上升到年的13.8%。
“为儿童防成人慢性病刻不容缓。”北京市儿童成人慢性病防治办公室主任米杰教授指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慢病筛查、建档和健康指导等工作主要由教育部门来实施,而医疗技术标准的制定及慢性病诊治等工作则主要由医疗部门来承担。要实现中小学生慢病防控从筛查、诊断、治疗到管理全面干预的闭环,医院、从医院回到学校的无缝对接,医教协同是关键中的关键。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说,虽然教育机构有自己的保健所和校医,但是做到科学有序地发展,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中国中小学生慢病防控医教协同行动计划将“讲台”和儿童慢性病防控平台做了很好的融合,把家庭、社会和学校做了统一联动,是首都百万中小学生的福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司局副巡视员崔钢认为,青少年慢病的综合防治是系统工程,既包括卫生系统、教育系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医教协同,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
“医教协同的关键是,医疗卫生机构由过去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和学校有机结合,对辖区内学生检查出的亚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院院长倪鑫说,中国中小学生慢病防控医教协同行动计划以北京为实验田,将来覆盖全国。医院将医院集团网络,和全国的学校共同推动儿童慢性病防控。
“尽早采取营养处方、环境处方和运动处方可以有效遏制儿童慢性病的高发。”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吴建新看来,还应由医学专家、教育专家、体育专家等共同制定统一的干预方法,并在全国推广。
学校应该怎样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