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秋冬换季,气候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人容易“中招”生病,我们该如何顺应当下时令养生呢?
所谓“正气存在,邪不可干”,中医养生的关键在于“治未病”,就是保养好自身的正气,预防疾病。正气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功能,健康人群只有做好必要的养生要素,就可增强自身体质,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01
多喝水
秋冬天气干燥,人体易缺水,这时候需要常喝白开水,顾护自身阴液,不仅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养阴润燥之功效。建议每日饮水量于~毫升左右。02
早点睡
秋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已经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长期失眠多梦之人,可定期做一下瘦百科脑舒灵头疗,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维持长时间的深度睡眠。03
调元神
很多人往往一入秋冬节就觉得没精神、烦躁不安、压力大。这是秋冬季抑郁的症状,俗称“心理流感”。这时候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如瑜伽、慢跑、健身、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或者听轻音乐、与人倾诉等方式,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04
喝点粥
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天冷时,清早起床喝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如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还可常食安神养心的桂圆粥、清火明目的菊花粥、健胃理肠的鲫鱼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和消食化痰的萝卜粥等。05
多泡脚
民间有一说法,“寒从脚底生”。因为脚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医认为脚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脚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脚部保暖防寒。每天坚持用热疗液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定期做瘦百科足舒安脚疗,不仅可以缓解四肢冰冷的症状,还可通达全身阳气,进而预防各种疾病。06
多进补
秋冬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秋冬是养肾的时节。通过进补养肾,让身体更好,更少得病。养生则需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可多食羊肉、狗肉、鸡肉等。坚持每天敷肾膜振奋阳气。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坚持每天佩戴气血包补养气血。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瘦百科气血包为冬季进补的好选择
瘦百科气血包中蕴含十几种滋补中草药粉,蛇床子:温肾壮阳,祛风燥湿;姜黄:行气破瘀,通经止痛;苦参:清热燥湿、利尿;茴香:驱风祛寒温、健脾;薄荷:疏风散热,精力倍增。适用人群广泛,比如亚健康人群;慢性咳嗽、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术后或重病恢复期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等等。
《黄帝内经》言:“智者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直接影响万物荣枯生死,如果人们的生活起居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小慧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