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亚健康预防 > 疾病预防 > 中医ldquo治未病rdquo理

中医ldquo治未病rdquo理

发布时间:2020-9-4 13:56:18   点击数: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53271.html

从《黄帝内经》伊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至理名言源远流长,究其要旨: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

“治未病”经典理论渊源与发展

1“治未病”经典理论的形成

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最早指出“治未病”概念:“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学疾病预防思想的发端。又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指出在预防保健中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以及素以及季节、节气的变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外,《素问·刺热》中描述了疾病的先兆症状:“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指出已受邪但疾病“未发”,或症状较少或轻微,根据“赤色”等先兆症状进行针刺治疗,阻止病象出现,达到“治未病”之目的。《素问·八正神明论》还记载:“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日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再如《灵柩·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将能否防患于未然开始作为检验医生水平的试金石,并将其作为区分医生等级的一个标志。《灵枢·逆顺》中指出了“治未病”时机和法:“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病,不治己病,此之谓也”,明确地将疾病发展过程分为“未生”、“未盛”、“已衰”三个阶段,针对性地进行针刺治疗。《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成书于东汉的《难经》对《黄帝内经》进行了补充和发挥,《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日治已病也”阐述了治未病的内涵和意义。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断,成为后世“治未病”之一大法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适中经络,为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说明治疗疾病要重视先兆,评估脏腑经络传遍走向,提前干预,防其加重生变。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尊《内经》之义,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即“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医家要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做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未病防病、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着眼,在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传时期,消除致病因素或防止疾病传变,保持健康之状态。

2“治未病”经典理论的发展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对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逐渐从治病转向具体的养生方法,如食疗、情志、和导引等等,更加重视生命的保护,重视摄生。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由宋代医官王怀隐等编著,在治未病理论上重视食疗和药饵,书中强调:“安人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道,乃凭于药。故摄生者,先须洞晓病源,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宋代的《圣济总录》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医书总结治未病理论重视未病先防,并强调气在防病中的作用,书中指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人的形体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

宋·陈直所撰写的《养老奉亲书》在治未病方面重视饮食调治和性情调摄,主张怡情悦性,顺应四时,节制饮食,安不忘危,以保全元气,守中实内导引运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骨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以胃气为本。”

成书于南宋的《礼纬·含文嘉》曾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说明熟食可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金·刘完素所撰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素问·玄机原病式》重视精、气、神、形的调养,更注重和气。如,“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行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修真之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

金·李杲所撰写的《脾胃论》在防治疾病上强调脾胃元气为根本。因而重视脾胃的调养。如,“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成书于元朝的《格致余论》和《丹溪心法》在治未病方面,强调独重阴精,平时应该戒色欲、节饮食。其中《丹溪心法》是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如《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格致余论》总结前贤“治未病”理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从而在疾病面前时刻掌握主动权。

3“治未病”经典理论的成熟

“治未病”理论在明清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明·李檀着所撰写的《医学入门》是一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治未病理论学术专著,其认为治未病必须要精神内守,主张以理求静,寡欲以养心。明·龚廷贤所撰写的《寿世保元》在治未病上重视调养体内脏腑,以恬脏腑调血脉为宗旨。

明·张景岳所撰写的《类经》、《景岳全书》两书关于治未病的论述更详细,如《类经·摄生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再如《景岳全书》卷二所记载的“中型论”,强调气血对健康的重要性,劝告人们不可“恃其少壮何所不为”,因为“人之常度有限,而情欲无穷;精气之生息有限,而耗损无穷”。

明末袁班撰写的《证治心传》在记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其对治未病的表述更为贴切,如《证治心传·证治总纲》:“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清·程国所撰写的《医学心悟》中的“医中百误歌”云:“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说明了能把病扼杀在萌芽之前是最好的医生。

清·叶天士所撰写的《温热论》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倡导治疗要有预见性,未雨绸缪,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成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充实了“治未病”理论内涵。体现了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的深入研究。

清·徐大椿所撰写的《医学源流论》围绕元气对治未病进行分析,如,“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故诊病决死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

成书于清代的《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与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同。清代的《医宗金鉴》是一部医学教科书,其中明确解释说:“上工,良医也;中工,常医也”。简单数语,再次说明医生行医,务必追求“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

总结《内经》以来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1未病先防,重视摄生

中医学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增强体质等内在因素,遵循“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养生之道,使人体血脉流通、气机调畅,增强“正气”,防治疾病。同时,“顺应天时,天人合一”,适应四时变化,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指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颐寿,以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目的。另外,“饮食有节”,注意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规避邪气,积极消除致病因素,减少或避免它对人体的侵害。

再者,任何疾病在发病前,或多或少有一些先兆症状,即孙思邈提及的“欲病”,临床上表现为病情潜隐,出现“微”的变化,通过“见微知著”,本着“上工救其萌芽”之原则,对疾病各种先兆症状和高危因素揣摩分析,早期进行必要的个体干预措施。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使人民群众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遵守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适时养生,保持身体健康。

2既病防变,治在病重之前

一般来说,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防治疾病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加重之前。

具体来讲,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阴阳失衡而发病,对于已发疾病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阻截措施,辨清寒热虚实,脏腑偏颇,及时纠正各种阴阳失衡状态,通过药物治疗、饮食治疗、体育锻炼、情志治疗等方法,调整调理脏腑、气血机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止加重、治愈疾病之目的。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提示以人们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使机体气血通畅,抗病能力增强,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如经络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应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重着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通畅,九窍畅达,杜绝疾病进一步发展。

《伤寒论》辨治六经疾病,就反复强调了有病早治的重要性。如“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3已病防传,治在病变之先

已病防传,就是防止疾病的传变,治其未病的脏腑,使其正气充盛,不致于受传。如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说明六淫之邪,从经络传人脏腑,是由于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所致,故“为内所因”。仲景又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五脏相关,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以治肝实脾为例,提出肝病可以乘脾,当先调补脾脏,使脾气充盛,不再受邪。

《伤寒论》条亦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也说明肝病先实脾,待脾气充盛,因虚之病迎刃而解。仲景辨治外感病,以六经传变规律可准确地预测疾病的“传与不传”,如《伤寒论》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提示对太阳病有传变征兆者,应及早采取救治措施和预防性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逆传。《伤寒论》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脾脏虚寒可用理中汤温中补虚,但以四逆辈治之,即寓于补火生土之意,以防止脾病及肾。

4病后防复,维护巩固

所谓“病后防复”,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从而掌握健康的“主动权”。有些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的复发是“治未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病后防复”与单纯的预防疾病的发生有所不同,通过对疾病病情及治疗知识的掌握,及时发现可疑苗头,随时纠正治疗,从而实现预防疾病复发之目的。张仲景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伤寒论》条“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原文条“大病瘥后,劳复者……”等。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劳作,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复感之变,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和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以收全功。

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促使脏腑气血功能尽快恢复正常,务必达到除邪务尽、病不复发之目的。

现代医学领域关于治未病的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有自觉症状但检查结果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可视为中医“未病”的一种特殊形式,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巨大隐患。

1身心并调

对于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必须强调身心并治,调情志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调节个人精神情志,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异常的精神刺激,是防止“健康”状态出现的重要前提。“治未病”思想强调调养精神,内保真元,也就是调整心态,进行社会心理干预,以适应社会,从而减少亚健康的发生。

2生活规律

调饮食、慎起居、劳逸相结合是预防亚健康的关键,这是治未病思想提倡的。科学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地安排劳动和休息,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条件。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合理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精神思维活动复杂,事务繁杂,甚或恣情纵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科学的饮食结构.正常的工作和体能锻炼.有助于气血的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是防止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关键。

3运动干预

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疏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同时运动还也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4引导按摩

气功通过调畅气机,使人体精气神功能恢复,躯体达宁静、愉悦的最佳状态。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通路,经络具有传导感应、调节气血、调节虚实等功能。推拿、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和输穴,调节脏腑组织功能,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人体气血流通,从而使人体增强抗病能力。陈松明[1]认为运用保健按摩,手法涉及全身各部位,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营卫、养心安神、平衡阴阳,因此,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

5药物治疗

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依据中医辨证,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虚证、虚中夹实之证,治疗上可以选用养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疏肝行气之品,以促进脏腑低下功能恢复正常,保持机体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等,起到维护重要脏器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医学的贡献

“治未病”思想强调重视顾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掌控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倡导早期干预,截断病势,在养生、保健、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采用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有效地实现了维护健康、防病治病、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这为现代医学防治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1“治未病”思想与预防医学

“治未病”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是其第一要义,与现代预防医学之一级预防理论不谋而合;“既病防变”着力于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相当于现代预防医学之二级和三级预防理论;而“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防止疾病复发则与预防医学之三级预防“对症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中“一级预防”和“未病先防”分别是预防医学和“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在此阶段疾病尚未形成,是预防和维护健康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阶段。

区别:预防医学之“预防”,是多针对某一明确的疾病或致病因素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这既是其优势又是其缺陷,优势是针对性强,起效快,短期效果明显;缺陷是对生物学因素等致病因素认识全面深刻,但对于地域、生活习惯、个体差异等综合因素的相关性认识片面,且对其干预效果有限;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强调如何提高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质量,对非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干预具有显著优势,并重视生命的保养和维护,重视“人”更先于“病”。

2“治未病”思想与康复医学

现代康复医学主要包括躯体康复、心理康复等,目前发展迅速,各地相继建立了康复中心、医院等,医院必备的科室。中医学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以“治未病”与“杂合以治”为原则的中医“康复”观早在千百年前已经产生,主要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坚持整体观念与个体化诊疗相结合,注重整体功能康复,倡导“既病防变,标本兼治,愈后防复,择时防发”的理念,运用疗养医学,针刺、药浴、食疗、功法等综合性康复手段及现今推崇的“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节气灸”等理论,对改善功能障碍及减低伤残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疾病谱扩展演变,由多种慢性病、老年病等引发的功能障碍与伤残明显增加,较以往发病呈多部位受累,病情多样化、复杂化,决定了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与干预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避免了现代康复技术相对单一的不足。

3“治未病”思想与保健医学

对“亚健康”人群的早期干预是现代保健医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前面已述。

4“治未病”思想与临床医学

大量文献证实,“治未病”在临床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用于HIV、肿瘤、高血压等多种高危疾病的综合防治中,疗效明显。如图所示。总之,“治未病”思想,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与实践之中,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摄生养生、修身为政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古代医家们将肌体之患与国家治乱一并论证、施治的优良传统,至今仍闪烁着强烈的时代光芒。

特别提示:

更多学术计划、科技奖励和亮点聚焦等资讯可在“中医药会员之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vemate99.com/jbyf/902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