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清远马时,陪着朋友一起跑。由于朋友跑过半程后膝盖不适,这样跑完就五个半小时了,急着回酒店洗澡、退房、赶往高铁站。还是从朋友圈知道,赛后还有美食区,还有清远特产洲心烧肉。
于是今年清远马跑完后,一看拉伸区有人排队,我就果断放弃,赶往体育场,准备享受一番去年没见到的洲心烧肉。
就是赛前发放号码布的地方,两个不同方向排着两条长队,不用猜,肯定是领取洲心烧肉的。我先凑到跟前看了一眼,几名厨师在繁忙地切着肉,切成小块后放进一次性纸杯或塑料碗里,跑友们拿上便走。
我是五个小时前完赛的,赶到体育场排队时,已是12:47,我看到厨师的旁边,还有一大块肉,琢磨着应该能轮到,那就排上一会队吧。在我前面,大约三四十人,因为是两个方向,其实就七八十人了。
洲心烧肉到底是什么东东?在此当一次“搬运工”,看看网络上是如何描述的:
到清远探寻美食之旅,洲心烧肉是一道不可错过的“草根乡味”。自清代以来,洲心烧肉就因酥嫩香脆而闻名遐迩。
直到今天,正宗洲心烧肉还是在农家的私家土窑里烧制出来的,而且“正品”露天放置一天,依然皮脆肉香,用烧肉骨熬粥,更是一绝。
洲心烧肉的烧制程序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过:每天凌晨,选肉质上等的生猪宰杀,起梅肉、剔骨、撒盐、撑起、刷蜜糖、贴纸、下炉……从烧炉到出炉,一头烧猪起码耗时约3个小时。
据说,洲心烧肉只用盐来调味,一头猪大概需要4斤盐。不少老师傅都拒绝把洲心烧肉卖到外地,因为他们认为路上颠簸会破坏烧肉的皮焦肉酥,猪皮会与猪肉分离,这样就流失了原汁原味。
流口水没?看上去是很诱人!
排队的过程中,能看到一些跑友充傻装愣般地站在两个队列的中间点,似乎是看看厨师怎么操作,却冷不防地从案板旁拿走一杯切好的洲心烧肉,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
而且不止一个,看上去还挺体面的人,怎么就这样呢?
当我面前就剩下五六个人时,厨师说肉切完了。这下很多人都不干了,唧唧喳喳吵得不可开交,我面前一个女跑友大声质问,我排队排了一个小时了,怎么说没就没了?
无奈中,一位厨师走过去,将一旁看上去本不想再切的猪头拿了过来,准备再切吧切吧。有人就高兴地说,猪头肉也不错啊!
我排了20分钟的队,没吃到当然也有点点遗憾,但更愿意从自身找原因,如果后半程跑快一点,早上个十分钟,那就肯定会有的啦。
再看看美食区其他的,也都基本分发完了,一片狼藉。赛后美食补给,虽是清远马特色延伸服务,但也不可能在量上取之不竭的。可能跑半马的能沾点光,全马跑得慢的,就没份儿了。
组委会需要改进的,就是要有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现场管理、维持秩序,比如排队的方式,比如在东西快要发放完的时候,提醒后面的跑友就不要排队了,会显得更加人性化一点。
本届清远马,我认为比之去年,在服务、竞赛等环节,均有提升,趋于完美,这些待周一再细述。至于说没吃到洲心烧肉,倒也影响不到我对本次比赛的印象。
不只是我在领取洲心烧肉最后阶段看到的那一幕幕,在整个赛事过程,有些跑者一路上不断索取,俨然这是个属于自己的VIP赛事。
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有喷雾吗?有盐水吗?有能量胶吗?
在年初的厦马之后、清远马之前,我有幸跑了三个境外马:港马、日本静冈马和东京马,感觉别人的赛事,喷雾很少很少,特别是前半段,几乎就见不到。
清远马,印象中5K时,就有很多人在喷了,一路上但凡有医疗点,就是一股喷雾的味道。很多志愿者、医师跑者手中,也有喷雾,不断地服务参赛者。
从12.5K的第一个食品补给点起,共6个,每个点都有足够量的盐丸,有些医疗点还会提供葡萄糖盐水。跑者们真的是惯坏了,不是说到有补给的地方找,而是自己何时需要,何时开口。
在每个食品补给点外,我都能看到地上掉的很多盐丸,拿一两粒的话,应该不会掉的吧?
长期以来,很多跑者对于赛事非常苛刻。国内目前大多数马拉松,也都是在努力着越变越好,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跑者的素养,也能跟赛事一起进步,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儿。
再扯到去年深圳南山半马,赛后类似自助式的发放完赛食品,可是架不住一些跑者打包往家拿,组委会准备再多的量,也不会够的啊!
可能,现阶段,还是得让组委会严管,这些现象才会避免,想起来,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