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烹饪中猪肉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肉,炒肉菜的时候人们基本上都用猪肉炒。
猪肉的部位不同,其肉质相差也较大,在烹饪的时候,我们必须能够根据猪肉各部位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适宜的烹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烹制出好吃的菜肴。
猪肉每个部位的吃法都有讲究,不知道怎么吃,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各部位名称:
1-猪头2-猪尾3-颈肉4-肩颈肉5-夹心肉6-前臀尖7-前蹄膀8-前蹄9-通脊10-里脊11-五花肉12-腰窝13-奶脯肉14-臀尖头15-仔盖16-弹子肉17-底板肉18-后蹄膀19-后蹄
下面我们看看每个部位的性质和吃法:
一、头尾部分
1、猪头
猪头由猪舌、猪耳、猪脸和猪脑组成,皮厚、质老、胶质重。
整只的适于卤、酱、熏、冻、烧、扒,如“扒猪脸”,猪耳可做凉拌菜,猪舌适于卤、酱、烧、扒、烩,猪脑可做烧、烩菜等。
2、猪尾
皮多肉少,胶质差。
适用于卤、酱、烧、凉拌。
二、前腿部分
1、颈肉
俗称血脖、槽头肉,位于耳后部,与肩颈肉和夹心肉相连,肥瘦混合,气管两侧为股状的瘦肉。
适用于卤酱、做馅和腐乳肉等。
2、肩颈肉
又称上脑,位于前腿两侧,紧连铲子骨(猪前胛骨)上部,有肥有瘦,瘦中夹肥。
适于制作清炒里脊丝、糖醋肉片、咕咾肉、叉烧肉等菜肴。
3、夹心肉
俗称鬼脸肉,位于肩颈肉的下部,肉质老,盘膜多,吸收水力大。
适于制馅、做丸子、卤酱。
4、前臀尖
位于前蹄膀上端,肉质肥瘦相间。
适于炒、红烧、煮汤、卤酱。
5、前蹄膀
又称前腱子,皮筋多,胶质重。
适于烧、扒、煮汤、酱或做肘花等。
6、前蹄
又称前脚爪,只有皮、筋、骨骼、胶质重,短而肥,质量较后脚爪好。
适于红烧、白煮、卤酱、制冻等。
三、腹肋部分
1、通脊
在脊骨外面,和脊椎骨平行的一条肉,瘦的叫扁担肉,肉质细嫩,紧连瘦肉的肥膘称为脊膘,通脊肉同脊椎骨连在一起称为大排骨。
通脊肉适于滑溜、锅爆、剁肉茸,脊膘可熬油,代替板油使用,大排骨可做红烧大排、糖醋大排。
2、里脊
又称黄瓜条,在脊椎里面,是全猪身上最细嫩的瘦肉。
适用于干炸、软炸、焦溜、抓炒等。
3、五花肉
又称肋条肉、奶面,位于肋条骨下的板状肉,称硬肋或硬五花,硬五花下面的称软五花,肥瘦有规则间隔,脂肪层较瘦肉层厚。
适于炖、红烧、扒、走油、粉蒸、煮汤等。
4、腰窝
位于里脊下部,上面有板油,中间夹着腰子,瘦肉色白,有肥肉相连。
适于做炖肉、片白肉、焖肉。
5、奶脯肉
位于五花肉的腹部下方,又称肚囊,几乎没有瘦肉,多泡状组织。
可做肉、鱼、鸡肉丸子托泥用,香而不化。
四、后腿部分
1、臀尖肉
又称三岔肉、二道通脊、挨打肉,肉质较老,丝缕较长,其上有一块很薄一层形如鞋底的肉,俗称鞋底肉。
多用于制作回锅肉等。
2、仔盖
又称臀尖、宝尖肉,形状像扇面,浅红色,肉质嫩。
可代替里脊使用。
3、弹子肉
又名磨裆、肉瓜子,形如扇面,银红色,贴底板处微白,质地细嫩,上面与臀尖头相连处有一块半圆形的肉核,称为和尚头、拳头肉、元宝肉。
适于溜炒,可以代替里脊使用。
4、底板肉
呈长方形,一端厚,一端薄,肉质较老。
适于做锅包肉、青酱肉等,在取掉拳头肉、黄瓜条后,底板肉与大块的皮膘相连,所以又称白板。
5、后蹄膀
又名后肘子,肉质较嫩。
可用于红烧、红扒等。
6、后蹄
只有皮、筋、骨,从中抽得的蹄筋涨发力比前蹄好。
剥去蹄壳后才能使用,多用于酱、煮、制冻等。
猪肉不能乱买,买错肉厨艺再好也做不出好吃的菜,看看你买对了吗?
我是小萌,喜欢做各种甜点和小吃,每天不定时地和大家分享好吃的食物,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可以帮忙点赞或者分享,